前段时间在知乎上看见一个帖子,作者说刚开始坚定地以医务社工的专业去医院从事专业服务,但在行政后勤岗位认真且冲突地工作后,为了更好地做社工而选择离开医院。笔者记得作者文章的一句话,“穿上这白大褂,我不是社工,脱了这白大褂,我不能做社工……”笔者也是一枚小社工,从大社区转入医务领域已三月有余。这三月循环经历着“垂死挣扎”的否认愤怒、讨价还价、冲突妥协……切身感受着“认真且冲突”的矛盾。医务社工如何在医院定位自己的角色?
1、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缓慢,在民众中的普及率、知晓率低
笔者佩戴工作牌,穿上工作服出现在病房时,患者及其家属往往将笔者误认为是推销、保险等销售人员,或者医院或某行政单位的领导下基层巡查工作。在谈话中,患者及其家属眼神里往往带着戒备和不信任,说话谨慎而透着惯有的应对方式,甚至不耐烦地拒绝。当笔者穿上医生的白大褂,随访病房,白大褂固有的权威和身份,使得患者和家属一声一声叫着“医生”,这让笔者感到尴尬而无奈,从开始的耐心解释到后面沉默接受。
因为医患对医务社工知晓率不足,主动求助者甚少。很多医院没有考虑和规划引入社工或增设社工部,医务社会工作不仅在患者中普及率低,医院管理者和医护人员对医务社工的认知也还有太多的空白,更别说患者和家属们。医务社工与医护人员应该是一个相辅相助的合作团队,而少有引入医务社工的医院,医护人员和医务社工依然各自独立工作,甚至各不干扰,有效的桥梁并未友好地搭建。
2、医护人员主导医疗话语权,医务社工专业资历较浅
在医院,医疗团队的强势地位仍然稳固,医护人员以专业的医学背景,专业的医学技术支撑,导致话语权的倾斜,使医务社工难以在医疗团队中展开专业的服务工作,发挥对服务对象的影响力和能动作用。虽然“生理-心理-社会整合模式”开始融入医院,逐渐展开,但目前医护人员仍以实证医学,疾病中心与治疗“躯体”的观念为主来对待患者。
而患者的情感需求,“躯体”疾病外的心理需求,医疗政策了解的需求等,医护人员无暇顾及。医疗过中,复杂医患关系的处理,语言与非语言的沟通方式,了解患者的治疗期望等,是医务社工可以发挥作用,充当润滑剂的角色。而医护人员仍然主导的医疗话语权减少了医务社工在实务过程中经验的探索和累积,没有形成有效且成熟的社工介入医疗机制。
3、高效专业课程不足,符合医院专业化需求有限
社会工作在我国起步晚,医务社会工作领域发展不成熟,各高校开设的医务社工相关的课程并不多。“一个专业的医务社会工作人才,不仅需要掌握社会学知识还应系统掌握处理医患矛盾的技巧,提高法律意识、增进健康、延长寿命、提高生命质量等学科。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既有医学背景,对医疗术语理解,又有社会工作专业知识。”而非医学高校的医务社工专业几乎很少涉及医学知识,或仅涉及很浅显的部分。
医务社工进入医院开展工作后,有限的医学知识根本不够用,不能切实符合医院专业化需求。而目前,医务社工的职能和服务功能基本都由医院各职能部门或医护人员分担,部分医院尝试引入社工介入医疗体系的探索,但尚未成熟成型。
许多医务社会工作者在医院“认真且冲突”地工作后,最终选择离开,面对医务社工专业领域同仁又能做些什么呢?
1、增设医学课程,增设医务社工培训,加强医-校合作
社会工作需要社工不断输入才能不断输出,需要不断完善医务社工专业的教育培训。一方面,是对高校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教育制度;一方面,是对在职实务医务社工的再专业培训。
开设医务社工专业的学院应与医院紧密合作,医院作为间接的服务对象,医务社会工作专业的课程设计应更多考虑医院切实需求,符合实际需要,才能保证医务社工在工作中开展服务。加强医-校合作,建立或完善专业督导和实践体系,对目前医疗制度环境与医院的组织文化有所了解,积累更多地实践经验,才能让学生做好尽快顺利地融入医院开展工作的准备。
2、从服务对象角度出发,站在需求方回应需求,搭建医务社工与医护人员的友好桥梁,真正发挥帮手作用
每家医院的环境和医疗设施虽大同小异,但也各有千秋。医务社工在工作中需求对所在医院的院内体系熟悉,了解所在医院的特点等,这需要医院相关的工作人员为医院社工培训。同时,在复杂的医疗背景下工作,社工要不断加强自我专业的能力提升,才能更好应对复杂多变的工作。医务社工在医院工作环境中最主要的两大服务对象:一是病患及其家属,二是医院所有工作人员,而后者常常被忽略。
在开展服务工作中,不仅要从病患角度出发考虑需求,也要兼顾医护人员需求,发挥帮手作用。只有与医护人员密切合作,配合医护人员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从“生理—心理—社会”的健康角度预防医疗风险的发生,才能最大化回应两大服务对象的需求。所以,医务社工在入驻医院后首先要熟悉工作环境、工作伙伴,要尽快与工作伙伴进行对接,磨合,才能协助医护人员更好地服务患者及其家属,以一个整体团队的方式向外输出力量和发挥作用。
3、医务社工自身切实做实事,用行动推动服务,累积经验,积量变质
“万物之初,其形或丑”,没有哪件新事物的成长是一步到位的,“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积微成著,积小致巨”。虽然医务社工知晓率还未真正普及开,不像国外那样成熟完善,但这并不是拒绝做事的借口。所有的新生事物,从无到有,都是一点一点做出来的。所以,认认真真去做实事,哪怕一件很小的事情,一件一件累积,终会有质的改变。
社工换回思考,和服务对象一同面对问题,协助服务对象一起解决问题,用心去做,总有服务对象能感知。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尝试、犯错、再尝试、总结、反思、再实践,如此循环,不断累积,总有积量变质的结果。医院是每个人都会去的地方,甚至是每个人出生或离世的地方。健康是人活着最简单但也最奢侈的愿望。当医务社工身体力行去服务时,微小的力量,滴水成河,终会影响他人。
文章来源: 社工客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