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回应社会发展需求,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导向,研习专业公益,推动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在此背景下,深圳国际公益学院迎来一批专业新力量——EMP十七期新同学,满怀公益情怀投身到中国公益事业的浪潮里。

对于每一个加入者,当公益成为生命的一种追求状态,这样的状态对于每个人的事业和人生来说,就可以像苏格拉底所说,“是一种经过审视的人生”。

EMP(Executive Management of Philanthropy)国际公益管理是中国首个专业化公益管理教育项目,致力于培养社会创新创业型高级管理人才,多年来借鉴国际先进理念,持续引领行业发展。在深刻领悟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基础上,EMP最新推出“知行合益”教学体系,为公益、商业等各领域精英搭建完善的新公益知识架构,倡导公益精神与向善文化,打造高水平可持续发展价值平台。

守护五彩斑斓的海底世界


陈雪

 深圳市珊瑚礁生态修复有限公司创始人

深圳市珊瑚海海礁生态保护与修复及海洋可持续发展联合会(筹)创始人

关注领域:海洋

公益经验:参与公益6年,全职公益5年

粉的,紫的,蓝的……有的像鹿角、有的像扇面、有的像菊花……珊瑚礁摆弄着婀娜的身姿,在波光粼粼的海水中争奇斗艳。热爱潜水的我,每年都去全球潜水旅行,每每看到这些绚丽的珊瑚礁,都仿佛置身于海底的御花园。然而,我也眼见全球珊瑚正在退化,仿若无法阻止鲜花正在步入冬天的凋零。

珊瑚礁被认为是地球上最复杂、最美丽的生态系统。《世界珊瑚礁现状报告(2020年)》指出,尽管100多个国家的珊瑚礁仅覆盖海底的0.2%,但其支撑着海岸保护和数亿人的粮食及经济安全,每年提供价值2.7万亿美元的商品和服务。但由于污染、过度捕捞和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海水升温会导致虫黄藻等藻类大量死亡,进而造成珊瑚本身死亡,引发“白化”现象。

不忍看到珊瑚礁群消失,我从企业人转身公益人,通过参与到菲律宾珊瑚修复项目,真切了解到珊瑚礁的重大作用和其面临的重大危机。仅中国国内近岸珊瑚消失了80%,离岛珊瑚礁覆盖率从50%-60%下降到约10%-15%。

《IPCC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指出,全球99%的珊瑚礁很可能在本世纪末前消失。如果世界不采取紧急行动并实现《巴黎协定》规定的目标,珊瑚礁将在 30 年内消失。与它们一起,还有大量海洋物种以及 5 亿人的食物、生计和文化遗产来源。

留住海底花园,也是留住人类的生命线,我决定全职从事珊瑚礁修复。早期我常年奔波海外,参与各式珊瑚礁修复项目,研究修复技术,做保护区实验,包括:新型苗圃设计、新型繁育技术、新型材料。

菲律宾Boayan珊瑚礁生态修复项目是团队的优秀项目。修复前,Boayan岛的海底生态环境已受到了严重的外源压力影响,极低的生物多样性,和接近扁平化的水底结构,这都预示着它在短短的几十年内所承受的破坏。

上图:恶性捕鱼导致损毁的珊瑚

下图:陈雪和团队成员对boayan岛进行生态考察

位于八打雁的保育区曾经是周围地区的示范性保育站,这儿的海底曾是那么的热闹,在经历一系列由于气候及地质问题,导致近岸珊瑚礁区珊瑚损毁超过一半以上,遍地尸骸,触目惊心!

我们当即决定尽一切力量抢救、恢复,运用国际团队带来的新概念、新技术,更科学有效的人工生态修复的设备,更科学的执行标准,联动当地政府实行严格禁渔政策,终于在一年后见到成果。

近两年,由于疫情原因,团队的多数成员包括我,无法频繁前往各修复区执行任务。在疫情缓和阶段,仅有一支监测小队能够出行,负责前往各修复区执行维护和监测任务,我们国内的团队成员则聚在一起等待着海对面的消息。

boayan项目的生态修复经验,其他几个保护区也都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鉴于疫情的持续性和出国困难重重,我们在国内组建珊瑚海团队,希望通过公益将技术普及出去,帮助更多公益团队掌握。

目前,我们正在打造深圳珊瑚礁修复示范区,为全国乃至全球的珊瑚礁事业打优秀模板,从而推动修复我国所有适合珊瑚礁生存的海域,让更多的人享受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服务性,帮助深圳打造海洋中心城市名片,为国家发展蓝碳经济尽一份力。

然而,要更好地做好珊瑚礁公益事业,是一项更专业的事。在一个人摸索前行时,少不了孤独和困惑。机缘巧合下听到深圳国际公益学院“EMP国际公益管理”课程在深圳开课,我发现有必要去专业的公益学院学习深造,成为公益的专业人士,进而推动珊瑚礁修复事业的专业化、组织化、协同化。

我们愿为深圳打造海洋中心城市名片贡献力量。根据丰富的海外执行经验,联合一线科研团队,我们相信目前已经针对退化珊瑚礁的保育修复有了一些可行有效的方法。

希望通过宣传海洋教育,普及公众对海洋环境的重要性认知;通过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通过推动海洋科技发展,促进海洋基础科学进步;通过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协助达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海洋城市目标;通过珊瑚保育事业,为全球和全人类谋求更美好的未来。自觉承担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使命,努力发展深圳海洋文化,为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贡献力量。


插上鸟儿的翅膀一起飞

田阳阳

北京市昌平区多元智能环境研究所副理事长

游猪生态联合创始人

关注领域:环境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可持续发展

公益经验:参与公益10年,全职公益9年

我出生在陕西一个煤炭小城,我家就住在矿井旁边的半山上,从小就不得不忍受糟糕的空气和污染的环境。

在这片黄土高原的边缘地带,煤炭是最主要的“特产”,拉煤车每天都在络绎不绝的运煤,很多地方的土都变黑了。记得小时候上学的路就是一层很厚的煤灰路,拉煤的车从身边开过,身上都是煤灰,直到我10岁去了广东才脱离了这种恶劣的环境。

在高中的时候,我看了我的环保启蒙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因此立志要从事环保工作,大学毫不犹豫的把所有的志愿都填成了环保专业。


田阳阳在江苏东台条子泥湿地考察

大学在北京的环保NGO实习的经历成为了我人生的转折点,直面了空气、垃圾、河流、野生动物等各个领域真实的环境现场,接触了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环保志愿者、企业、环境难民等利益相关方,阅读了大量的环境书籍,参与了多项环境保护案例。

我深刻的体会到在NGO是能够有效的推动解决环境问题的,因此毕业后毅然加入了NGO从事野生动物和栖息地保护。10年来,搭建了全国候鸟保护网络,解决全国多地盗猎和栖息地破坏的问题,联合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递交5份生物多样性保护类提案议案,推动出台及修改了相关环境政策。

田阳阳接受央视采访

在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危机、粮食安全等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议题面前,虽然已在环保领域深耕多年,但我仍深感原有的知识体系、行业思维、资源圈层,已经受到局限,很难用经济、文化、社会等多重思维和最全新理念相融合,不断创新、突破,更难以形成变革型、甚至是颠覆性的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

前后对比:渤海湾某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区重要的停歇地,曾经密密麻麻的捕鸟网,在我们持续的努力下,如今候鸟安全自由的翱翔。折返之光/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决定来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学习“EMP国际公益管理”,与中国最具思想、最富行动力、最能够把握公益和社会发展脉络的专家、学者和公益伙伴们在一起,提升对社会问题的洞察力和理解力,系统性的梳理、建构和迭代自身知识体系。

在中国公益和商业正处于的融合变革期,以目前的野生动物和栖息地保护项目为基点,我正在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并形成可复制的最佳实践案例,影响到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消费者和普通公众。同时,也努力搭建一个全球性的可持续发展青年行动平台,为Z时代的青年,参与相关志愿服务、学术研究,职业发展,乃至社会创业,生态影响力投资提供价值平台和有效通道。

相关链接(请于文末原文链接里查看):

WHY EMP | 新生心语:守护历史的足迹
WHY EMP | 新生心语:有一种公益支持,是带你长大

源自:深圳国际公益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