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像往常一样,淇滨区72岁的张桂芝带着34岁的女儿郭晓辉来到位于淇滨区福源社区内的大河社工爱心手工坊。母亲做手工娃娃摆件,女儿打下手,配合相当默契。

郭晓辉是一位先天性唐氏综合征患者,不能出去工作,也没有朋友。但自从2017年春天到大河社工爱心手工坊之后,她认识了许多和她一样有肢体或智力残疾的人,大家一起做手工,一起说说笑笑,很是热闹。“她性格明显比以前开朗多了。”张桂芝说,她们每次到这里,感觉比回家还要亲切。

大河社工爱心手工坊是今年春天开始运营的一个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创始人赵岩军从事社区残疾老人托养服务工作多年。“和残疾人接触得多了,发现他们最缺乏的是心理上的关心关爱,他们最怕内心孤独寂寞,最怕被社会歧视。”赵岩军说,这些年来她一直很关注残疾人群体,发现对残疾人不能只有物质关爱,还要有精神关爱,重燃他们的生活信心。

看到很多残疾人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就业,她便萌生了为残疾人提供辅助性就业平台的想法,这一想法得到了姐姐赵岩红的支持。赵岩红从小喜欢做手工,还专门学习过编织技能。于是,大河社工爱心手工坊依托福源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的场地成立了。只要是身体条件允许、又有手工爱好的残疾人,都可以到这里免费学习。大家学会了便可以自己制作,再由大河社工联系场地统一售卖。卖出工艺品所得的收入,全部归残疾人本人所有。

残疾人做手工艺品,挣钱养家、自食其力

“我们现在主要做手工娃娃摆件。你看,这些都是我做的,近段时间已经卖了一千多块钱。”在大河社工爱心手工坊,今年58岁的蔡明喜说。若不是蔡明喜介绍,记者很难看出这样一个个做工精致的手工艺品摆件会是他做出来的。蔡明喜患先天性小儿麻痹症,他的母亲患先天性脑瘫、媳妇儿患精神分裂征,一家人此前一直靠低保救助金生活。去年6月份,他经人介绍来到了大河社工爱心手工坊,开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

“刚开始好几天才能做好一个,现在已经相当熟练了,一天最多能做两个。”蔡明喜说,大点的娃娃一个卖25元、小点的娃娃一个卖15元。虽然除去成本利润并不高,但他已经很知足,毕竟他如今已能自己挣钱补贴家用。

今年45岁的张金梅是一位下岗失业女工,身体并无残疾,但她的两个儿子都是严重的癫痫病患者。病情影响到了智商,她21岁的大儿子、13岁的小儿子都生活难以自理。她不能出去工作,仅靠爱人一人的工资既要养家还要给孩子看病,明显捉襟见肘。她到大河社工爱心手工坊后,认真学习手工技能,去年仅自己制作的手工艺品摆件就卖了一万来块钱,成了这里的第一个“万元户”,实现了家庭脱贫。

希望残疾人群体能得到更多温暖和关爱

在大河社工爱心手工坊,记者还看到了不少康复训练器材,让残疾人朋友在做手工之余还能借助器械做肢体康复训练,受到残疾人及其家属的一致好评。

“之前一直是我们自己摸索着往前走。去年7月,得知市残联要成立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我们就去参加竞标并成功中标。”1月2日,赵岩军对记者说,市残联对大河社工爱心手工坊给予了很大支持,经常为手工坊的正规化管理献计献策。 12月29日上午,市残联有关人员还参加了大河社工组织举办的“群星灿烂,照耀你我”迎新年颁奖典礼,对优秀残疾人家庭和个人进行表彰。

如今已有20位残疾人在大河社工爱心手工坊做手工。每次他们出去义卖,都能碰到很多爱心市民。得知售卖的商品都是残疾人亲手制作,大家便争相购买。赵岩军还经常组织残疾人开展文艺活动,到建业绿色基地、淇奥翠境公园、桑园小镇、淇河国家湿地公园等处游玩。这些活动也得到了很多志愿者的支持,如今大河社工的志愿者已有50余人。

谈及今后,赵岩军说,她希望能搭建更大的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平台,为更多的残疾人提供自立自强、展示风采的空间;也希望能有更多的爱心人士参与到关爱残疾人的行列中,让这些社会弱势群体感受到更多温暖和关爱。 

鹤报融媒体记者:陈海寅 (文/图)


相关课程:残疾人权利与支持性就业

点击图片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