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心理学系主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终身教授、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执行主席(2009年至今)心理学畅销书《吾心可鉴:澎湃的福流》作者、深圳市巾帼志愿者协会心理学顾问彭凯平作为深圳志愿文化大讲堂第二期主讲嘉宾,为志愿者呈现了一堂精彩的《志愿者快乐心理学》课程。
深圳志愿文化大讲堂,是由深圳市巾帼志愿者协会主办,国际公益学院等多家机构共同携手打造的公益项目。深圳市巾帼志愿者协会多年来秉承“引领 、创享、 高端、卓越”的理念,自2017—2019年连续三年推出志愿文化峰会这一成果。在此基础上,协会再次创新发展,创建了深圳志愿文化大讲堂。大讲堂的创办目的就是通过公益界精英、学者、专家等为广大志愿者提供线下、线上的学习时空,同时全程录播并上线市关爱办、市慈善会、国际公益学院网校官网和微访谈自媒体平台。
本次大讲堂由巾帼志愿者协会副会长李春红主持。巾帼志愿者协会会长、学院EMP校友徐琳、协会文学顾问吴学先、协会服务基地深圳微访谈总经理胡红、全国道德模范黄勤立、市妇女社会组织联合党委组织员赵影、协会副会长方敏、协会党支部书记曹玉雯、协会执行秘书长刘雯艳、巾帼志愿服务总队队长孙丽华及EMP校友王艳群、于凌波、陈燕南等参加了大讲堂的学习。
彭凯平教授堪称为中国积极心理学之父,是推动中国积极心理学发展的第一人,也是国际积极心理学领域的中国代表。课堂上,彭凯平老师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深入浅出的演绎了《志愿者快乐心理学》,让我们受益匪浅。
志愿者的快乐从何而来?
首先,彭教授从社会生物学角度阐述自私基因理论,从群体适应解释即根据进化心理学观点,社会遗传学观点来说明基因是自私的,人性是无私的。
通过社会交换论,说明利他行为的三种回报方式:互惠,解除不适感,社会赞许。用积极心态进化的优势进一步说明人类的心理也是漫长进化,历史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和性选择是产生这些心理机制的主要进化过程,选择出来的心理机制的意义是要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繁衍。
彭教授指出:助人者能建立起更广泛可靠的人际网络,特别是能建立起更多的弱连接,助人者能更好地与别人合作,助人者更能促进别人的发展,助人者更容易影响别人。
为什么好人有好报
彭教授讲述了对2025位老人五年跟踪调查结果,其进一步揭示了为善利他的积极意义:就是帮助别人,能让人更健康,更幸福;亲社会就是爱自己,帮助他人使生活满意度提高7倍;行善使我们能感恩、同情,产生积极的自我肯定并带来社会回报;慷慨,爱会得到传递。
志愿者如何保持快乐?
彭凯平教授从幸福的神经基础说明神经递质多巴胺、催产素、类非肽、血清素等是人快乐的要素。
同时,彭教授高度凝炼概括了幸福的五施。
第一,颜施,有感染力的笑
第二,身施,心动不如行动
第三,言施,积极沟通
第四,心施,体验福流
第五,眼施,慧眼禅心
两个小时的课程,如此的轻松愉悦。除授课外,现场还有拥抱、击掌的互动游戏,让参与者进一步体会积极心理学所带来的快乐。
文章来源|国际公益学院
图片来源|国际公益学院
网站编辑|瞿艳梅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