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研究发现,嗜睡的人倾向于更加愤怒,混乱和疲劳,同时,对日常生活事件缺乏热情(Kaida,& Niki, 2014)。这是因为与那些完全清醒的人相比,充满睡意的人对积极生活事件的敏感度下降,变得迟钝 (Zohar,Tzischinsky, Epstein, & Lavie, 2005)。因此,睡意将消极情绪扩大化并削弱积极情绪,并且通过对动机影响,影响日常行为(Dinges et al., 1997; Kaida &Niki, 2014; Zohar et al., 2005)。众所周知,嗜睡会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困倦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却鲜为人知。因此,本研究旨在研究它们之间这种独特的关系。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对随即选取的日本居民进行了两次问卷调查,以比较行为和心理因素与困倦的函数关系。


picture from 500px by Dina Telhami

研究1

被试:随机抽取1942名20岁及以上日本居民发放问卷,回收422份(包括人口学数据)。

实验材料:

①测量睡眠——自陈睡眠量表:通用的有两种:Karolinska 嗜睡量表(Karolinska Sleepiness Scale,KSS;Akerstedt & Gillberg, 1990)和Epworth睡眠量(Epworth Sleepiness Scale,ESS;Johns, 1991),前一个量表测量瞬时睡眠状况,后一个则测量日常睡眠情况。本实验采用后一种量表ESS。

②测量乐观与悲观——广泛性生活定位测验

广泛性生活定位测验(Extended Life Orientation Test,ELOT; Chang, Maydeu-Olivares, & D'Zurilla, 1997)由六个乐观测量项目和九个悲观测量项目构成。

③测量亲环境(支持环保)行为——“及时关灯”行为

本实验中,研究者专注于及时关灯——一种典型的(室内)环保行为(Lanzini & Thogersen,2014)。

数据分析:

①依据ESS得分将被试分为两组【白日嗜睡组(得分≥11)和正常睡眠组(得分≤10),两个实验中都证实了两组间差异显著,即分组合理】

②ELOT量表中分别得出乐观得分,悲观得分和乐观-悲观比(取各项目平均数)

③分别对高低睡眠组各心理行为指标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④计算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

实验结果&结论:

本实验结果显示:正常睡眠(低困倦)个体似乎可产生较少的悲观体验(报告悲观(t(325) = 3.47, p < 0.001)及乐观-悲观比(t (371) = 3.49,p < 0.001)),同时也更多参与环保的行为——及时关灯(t (254) = 1.85, p < 0.05)。【另外,本调查中,人口学数据方面可以看到,高嗜睡被试个体年龄显著低于正常睡眠被试(t (259) = 3.61, p < 0.001)】

本实验结果表明,心理因素,如:嗜睡和O/P比值(乐观-悲观比)与环保行为相关。

在此基础上,研究者进行了研究2,我们旨在复制研究1的结果基础上,从不同类型的环保的行为出发试图对结果进行拓展。

picture from 500px by Sara Hadenfeldt

研究2

方法:

研究者通过在线问卷调查形式,收集1200名日本成年被试(20岁及以上)的嗜睡,睡眠时间(报告过去一星期内夜间睡眠时间,以每10分钟为单位),乐观,悲观,参与环保的行为(随身携带购物袋,节约用水,节约用电,重复使用塑料袋/容器,减少用车,调试适宜空调温度,购置环保产品,家庭垃圾分类,公共场合垃圾分类)。除了睡眠时间和亲环境行为之外,其他测量方式同实验1

实验结果&结论:

统计数据显示:

(1)t检验:正常睡眠者比嗜睡者(年轻者居多)报告更少悲观体验【悲观:(t (973) = 7.65,p < 0.001)O/P:(t (1143) = 4.38,p < 0.001)】,更充足的夜间睡眠时间(t (1095) = 4.05, p<0.001),在节水、节电、空调使用、环保产品购买,室内外垃圾分类 (ps < 0.041)等亲环境行为上有更佳表现。

(2)相关分析:显示与实验1呈现相同趋势:嗜睡与悲观情绪呈正相关(r= 0.28,p<0.001),与O/P呈负相关(r =−0.15,p<0.001),同时在部分亲环境行为上呈负相关(‘随身携带购物袋’,r = −0.07,p<0.05;‘节约用水’,r = −0.05,p = 0.070;‘家庭垃圾分类’,r = −0.11,p<0.001;‘公共场合垃圾分类’,r = −0.07,p<0.05)。

实验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高嗜睡组夜间睡眠时间显著低于正常睡眠组。这意味着主观报告的白日嗜睡现象可能是由于夜间睡眠时间不足,虽然不排除部分被试存在睡眠障碍等情况。这是一个惊喜的发现:一般情况,对白天嗜睡人群来说,增加夜间睡眠时长可能是一个简单、实用的方法以减少困倦和促进其环保行为。减少嗜睡可能让人们更倾向于参加亲环境活动。

picture from 500px by Moises Rodriguez

该研究的不足及改进:

首先,该调查是小样本横向研究,且实验一中问卷回收率较低(17%)。因此从该研究中,我们并不能推论出嗜睡,乐观,悲观及亲环境行为之间的因果联系。

其次,该研究均采用自陈报告形式获得亲环境行为和睡眠数量及质量数据,主观性较大。今后可考虑采用更多客观方法对它们进行测量,如:观察和记录亲环境行为频率,客观睡眠/清醒态行为模式等,以更清楚阐释各变量之间的关系。

两个实验再次向我们展示了睡眠的神奇之处:睡得好,可能更乐观,更环保!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发现!

拥有正常睡眠节律的人们更倾向于频繁参与各种环保行为,生活定向也更为乐观。此外,已经有充分的证据表明,乐观的人,相比悲观的人,更倾向于以一种适应性视角看待困难,同时他们将自己定位为积极使用有效策略追求价值目标(Carver,Scheier & Segerstrom,2010)。因此,他们更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同时更多体验到高水平幸福感 (Carver et al., 2010)。而该实验发现,正常睡眠组较嗜睡组报告更低的悲观体验。这些结果提示我们,困倦可能是影响乐观-悲观定向的一个因素,最终对环保行为造成影响。

这一研究还是颇具价值的,它虽然存在诸多不足。该研究首次试图确定嗜睡和环保行为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告诉大家:很多心理因素(例如:嗜睡、乐观和悲观等)都是重要的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因素,亲社会行为中当然也包括环保的行为。该研究结果提示我们,可以通过对睡眠的适当管理手段,增加乐观人群数量。这反过来又将有利于增加亲环境行为,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今夜睡个好觉,明天为环保而醒!

参考文献:
Wake up for the environment: An association between sleepiness and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Kosuke Kaida, Naoko Kaida(2017).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作者 | 谌锦欣
整理 | 朱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