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公益慈善这些年的你,是否问过自己什么是公益、什么是慈善这一类问题?

是一次次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善行?是一件件策划完备合力落实的项目?还是一声声环球同此凉热的呼唤与回响?

 

相信这个问题会一直存在于你的脑海里,在某个不经意的日常生活里浮现出来叩问你的内心,寻求你最真挚深刻的回答。不论这些回答多么精彩纷呈,选择从事公益慈善行业的人们,都愿意相信自己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值得倾注心血于此的。

 

而正是这些信念催生了诸多微小却伟大的行动,让这些行动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从公共生活到日常生活的私人领域,像一朵云摇动着另一朵云,将公益慈善的意义传播到更大的范围,影响更多人的行动与意念。

 

从这个角度来看,所有人都可以是公益慈善的主体,都可以做公益慈善的接收者和传递者,促成许多有意义的事情。今天推荐的这门课,是对公益慈善行业的思想进行解读,为我们解答“什么是公益慈善”这一问题提供一个新的思路。没有高深莫测的公益慈善专业门槛,而是适用于所有人。

 

为什么是《易经》?

中国人特有的实践伦理,如果用全球化的普世逻辑去解释,恐怕不能完全让国人产生共鸣,所以需要从根植于本土的中国哲学去寻求答案。

而《易经》,作为群经之首、设教之书,承载着中国人对于宇宙,社会,人生的基本观念与看法,是数千年中国文化与思想的源泉。它建立天人合一理念,构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了中国古代智慧哲学

用《易经》解读公益慈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寻根溯源,也是对中国慈善思想的本土解读。

 

课程介绍

《易经》——群经之首、设教之书,承载着中国人对于宇宙,社会,人生的基本观念与看法,是数千年中国文化与思想的源泉。它思想体现了古代智慧哲学,建立天人合一理念,构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那么,《易经》与中国慈善有什么关系呢?《易经》中蕴含着哪些慈善思想?《易经》又是如何解读命运共同体的呢?

今天,我们荣幸地邀请到了陆奇斌副教授带领大家以全新的视角来解读易经。本课程旨在提炼易经中的公益慈善思想精髓,追本溯源,引导大家结合人类命运共同体展开思考,深度理解易经中所蕴涵的人文价值,从而建构个人的公益价值观和社会使命。

 

讲师介绍

 

陆奇斌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博士后

 

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风险治理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中国风险治理创新项目实验室副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是易经思想、公共政策、应急管理和公益慈善。早年研修释道儒,后归于易学。为高校硕士、博士讲授易经和风险管理多年,现以弘扬中华易学和风险文化思想为己任。

 

 

课程目标

1、了解易经与中国慈善思想的关系

2、从易经的角度解读命运共同体

 

课程大纲

1.易经课程概述

2.生活中的易经

3.易经的起源与演进:认知发展的脉络

4.易经的起源与演进:历史学习的脉络

5.大易体系的构成

6.易经的四个模块

7.“慈善”的语源

8.儒家的慈善观:生生之谓易

9.佛教的慈善观:神无方而易无体

10.道家的慈善观: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

11.墨家的慈善观: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12.易经的慈善行动路径:修、齐、治、平

13.从易经的角度解读命运共同体

 

点击上图↑↑↑或阅读原文开始学习

11月11日24点之前购买,可享受半价优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