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成熟的标志和趋势是什么?或者说,到40岁时,我们该有怎样的境态?”

近日,深圳国际公益学院董事会治理与战略委员会主任、教授陈越光在西湖大学一次公开讲座上谈到他对人生的理解及责任的追求。精彩内容摘编如下:

青年,从热血青年到青年性

青年性

 

  • 青年性就是衷肠还没有被世故磨冷,就是热泪涔涔而不只是由于自己的不幸,就是天涯海角有一件不公正的事情就会像疯狗一样狂吠起来;
  • 青年性就是好高骛远,就是吹牛不打草稿却也并不为了什么;
  • 青年性就是再难熬的事只要熬着就会有出路;
  • 青年性就是所有的长者对他们的评论都可能不对而他们又不屑于评论长者,他们在时间顺序上可能是后浪,但心态上永远是新潮; 
  • 青年性就是,看一切过往成功,都只是供他去砸烂的锁!

陈越光教授从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描写中,概括出青年的特性,并称之为“青年性”。陈越光教授总结道:“青春是令人激动的。而那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都是未老先衰的,他们的可悲在于一辈子没有过青春岁月!”

陈越光教授 

其实,启发了陈越光教授这场谈话的人,亦是一名“青年”——17世纪的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和散文家布莱士·帕斯卡(Blaise Pascal)。17岁写成为笛卡尔所赞叹的《圆锥曲线论》,19岁设计并制作了世界上第一台数字计算器,30岁提出著名的流体能传递压力的“帕斯卡定律”,这位天才少年深入科学也洞察人生。陈越光教授说:“他在一部未写完的著作——《思想录》里有一句话,‘给时光以生命,而不是给生命以时光’,给时间以生命就是在时间中创造意义。帕斯卡这句话就是我们今天话题的中心轴。”

在陈越光教授眼里,病逝于39岁、在物理与数学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帕斯卡,正是用一生,践行了他对人生的灼见。

活动现场

精彩、成熟、自由 三条准绳

几年前,谈及年轻时候对人生的期待,陈越光教授回顾说,那时候对自己的期望是:即使白发苍苍,心里依然能够响起咚咚战鼓。

那么怎样的人生,算是真正赋予了时光以生命?陈越光在鲁迅、林肯、孔孟之言中,找到了答案:对人生进行分析和验证,可以有三条线。即精彩、成熟、自由。

第一条线,来自鲁迅。陈越光教授记得,大抵是35年前,他在一本杂志上,看到文章中提及鲁迅的一段话,大意是:一个人在40岁以前,是看不懂别人的传记的,而到40岁后又是不需要去读别人的传记。“这当然不是说传记的文学形态是不需要的。鲁迅的意思是说,阅读别人的传记就是品味他人的人生,一个没有人生阅历的人,读不懂他人的人生,而有丰富人生经历的人,就可以品味自己的人生了。”陈越光教授诠释说,“所以,一个人在40岁的时候,应该是一个有故事的精彩人生了,这是一条线。”

陈越光教授

第二条线,借自颁布了《废除黑人奴隶宣言》、被美国媒体评为“最伟大总统”的美国第16届总统林肯。在他总统任期期间,有朋友推荐了一个人给他,但林肯没有任用,原因是不喜欢对方的长相。“谁能为父母给他的这张脸负责?”面对朋友的质问,林肯说,一个人过了40岁,就该对自己的长相负责。因而,“40岁应该是可以为自己的一切行为包括自己形象负责了,这第二条线,是对自己负责的成熟人生之线。”何谓对长相负责?陈越光教授以孔子为例,从形象(望之俨然)、态度(即之也温)、谈吐内涵(闻其言也厉)三方面一分析成熟人生的精神魅力。

第三条线,源自孔孟。孔子在《为政》云“四十而不惑”,孔子说这话的180多年后,另一位中国思想家孟子,当学生公孙丑问“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如此则动心否乎?”孟子明确回答“否,我四十不动心。”四十不惑,不为物所惑所动。财富、权力、名誉和地位都属于身外之物,这里的物是心的对应,在孔子、孟子看来,40岁应该达到一种心不为物驭的自由境界。精神自由,即为第三条线。

人生,支撑点及杠杆

陈越光教授与大家分析,人生的支点是人的主体精神,主体性的表现形式是责任感。

陈越光教授

生存、意义和人性,即为责任感的三个层面。生存,很好理解,人生的本质就是向死而生,生存不需要理由,需要你尽责。生存背后是意义的责任,理解一个人在意义层面的责任感,陈越光教授用了一句话概括,“达者观其所为,穷者观其所不为”。有钱有势的人,要看他们做了什么有益公众的事;穷困的人,则从他们不做什么来看其为人的底线。康德所说“道德和能够具有道德的人性是唯一具有尊严的”,有着不可标价不可转让的特性,也是孟子认为的“性本善”里的那个善的本性。陈越光教授补充说:“当深入到责任的最深层面,和得失无关,也和成败无关,只是作为理性为自身立法,或者作为人的本质的展现。”

活动现场

阿基米德的名言中最著名的一条,莫过于“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立足于人的主体性这个支点,要撬动人生,还可以加杠杆。陈越光说:“我的理解有四个东西可以是它的杠杆:对艺术的体悟和理解;对于现代竞技体育的参与、欣赏和理解;对不同文明的跨文化理解;对科学史中科学精神的理解。”陈越光教授对此逐一做了点题和概述,最后以一句“具有主体精神才能‘给时间以生命’,也唯有每个人的主体精神才谈得上走向自由”为结语。

 

陈越光教授与对谈主持人刘旻昊博士(左)

对话框:Q&A精选

在45分钟的对话环节,陈越光教授与对谈主持人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国际慈善管理EMP2017秋季班校友、杭州市西湖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刘旻昊博士及台下提问的师生,有一场随性却不失深刻的对话。

 

Q您刚刚所说的“青年性”,许多项我都有,是不是说明“不成熟”呢?A如果这几个形态你15岁有的到65岁都存在着,那你大概有点不够成熟了;如果这些形态你到35岁就一个都没有了,那你就有点过早平庸了。我们常会看到一个人再成熟,也会有拍案而起的时候;一个人再深沉,也会有热泪盈眶的时候。这就是一个人始终保持真性情。如果一个人始终能留那么一点儿青年性在身上,哪怕你何等老迈,至少还有点豪气。

深海技术讲席教授崔维成提问

Q人生圆满的目标是什么?您给自己的人生打几分?您现在的目标是什么?A

人生圆满不敢说。给自己打分,如果跟20多岁的目标来比,我连60分及格都打不到;以我在30多岁的目标来说,大概有65分;45、50岁以后的目标来说大概有70到75分。目标是这样的,早期的时候目标肯定大,因为人生在年轻的时候就像“涨大水”,到处都是路,哪都能走,想干什么都有可能;中年以后,大水退去,这里是歧路,那边是陷阱,看得清清楚楚,能走得路越来越少。所以立大志要年轻!我现在没有自己要实现的目标了,希望是成就他人,完善自己,在成就他人中完善自己。

陈越光教授签名赠送著作给提问的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