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如何走出“卖难”困局?中行“公益山西”精准扶贫平台给出了一种答案。目前,该平台已在10个贫困县试运行。
数九寒天,天气越来越冷,静乐县水草会村贫困户李溢飞心里却暖乎乎的。入冬以来,他家的土豆上了网,进了城,销往全国各地。“多亏‘公益山西’精准扶贫平台帮忙对接客户,今年丰收的土豆不愁卖,家里的收入比去年高。”
“公益山西”精准扶贫平台,是中国银行创新研发的互联网平台。今年8月,中国银行选择山西为试点地区、独立运行该平台,并首先在全省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的10个贫困县上线试运行。平台上线后,将建档立卡贫困户手里的农副产品与社会消费需求精准对接,带着市场找产品,缓解了农副产品“卖难”问题,促进了贫困户增收脱贫。
告别销售难贫困户,享受网络红利
李溢飞是“公益山西”平台的自营贫困户。入冬以来,他在手机上下载的APP几乎每天都推送来订单信息。接到网上订单后,李溢飞会在第二天一早骑着摩托车,将上百公斤的土豆送到几十里外的县城,然后装箱寄出。几天后,这些土豆就会到达全国各地的爱心人士手中。他说,家里种的土豆在平台上线后,销售不发愁,价格有保障,上线20天左右净收入就有1000元。
农产品“卖难”,一直是农民脱贫路上的“拦路虎”。红枣、土豆、苹果、核桃……由于供需信息不对称,我省每年都会出现农产品滞销的现象。农民们种出来好产品,却卖不出好价钱,造成粮贱伤农、丰产不丰收的现象。怎样才能把农货卖进城、实现产需对接?“公益山西”平台作出了新的示范。
“公益山西”平台融合了公益理念、“互联网+”思维,借助市场力量、政府支持、金融技术,通过一个简单易操作、人人可参与的APP,将贫困群众和消费者连起来。消费者轻点手机,就能买到心仪的农货,帮助他们增收。
记者进入“公益山西”平台看到,截至12月20日,平台公益人士注册总数已有24万余人,公益联盟企业共计115家,累计上线商品数达964种。
据介绍,“公益山西”平台主要有大爱超市、善源商场、善源甄选、善源公益等功能板块。其中,大爱超市板块建立了贫困地区农特产品销售快捷通道。建档立卡贫困户生产的农副产品,经专人严格把关后,可通过平台销往全国各地。结合国家脱贫标准,平台给每个贫困人口设置销售配额,当销售达到相应配额,交易通道自动关闭,该贫困户当年即实现脱贫。
创新运作机制咬定精和准
精准扶贫,是“公益山西”平台的一大特色。
“李志楠的静乐红皮土豆已获得1019人次帮助”“刘志成的红小豆已获得413人次帮助”……在平台上,这样的信息不断被刷新。点击平台“特产馆”,能够看到来自兴县、广灵等贫困县的特产。在产品页面,标注着消费者购买行为所带来的公益成果。如兴县生花生仁,每销售900克可帮50位贫困户增收1.8元。点击贫困户的链接,姓名、照片、家庭情况、住址等信息一目了然。“可以说,在平台上买了谁家的产品,帮了谁,清清楚楚。”中行山西省分行扶贫工作办公室工作人员说。
高效、精准扶贫的背后,是一套创新的运作机制中行山西省分行扶贫工作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在“公益山西”平台上,贫困户有两种参与方式。一种为贫困户自营方式,另一种为脱贫助理人经营方式。
与此同时,“公益山西”平台整合了中行的信息优势、技术优势、金融客户资源优势,在销售端连接银行员工和广大客户,将他们的客观消费需求转化为公益行为。这些消费者被称为“益客”。为鼓励更多的“益客”加入,平台还建立了一套公益回馈激励机制。购买农副产品,即可获得扶贫公益积分,而积分又可换购产品。
“传统的电商平台是带着产品找客户,‘公益山西’平台则是带着客户找产品。农产品一上线就有客户、有订单,能够真正解决农副产品销售难问题,打通农产品上行通道。”大学生村官、静乐县脱贫助理人巩文斌说。
一堂生动的互联网课树立脱贫信心
在实际运行中,“公益山西”平台效果明显。今年,运城市出现早熟苹果囤积滞销现象,通过“公益山西”平台个人购买、单位集中采购,短短20多天,销售苹果3万余公斤,同时带动部分商贩线下购买,滞销苹果很快销售一空。在静乐县,进入“公益山西”平台的脱贫助理人已有11位,销售藜麦、黑枸杞、粗粮面、胡麻油、小米等在内的149种农副产品。通过网络销售,带动了当地农产品生产、加工、物流等产业发展。
与此同时,平台的公开透明,使社会各界参与扶贫的信心更强。每一笔交易都可以实时查询,每一份爱心都可以沟通反馈,这让扶贫工作进入同频共振、情感互动的良性循环。
而对贫困户来说,“公益山西”平台正带动人们的观念发生转变。正如静乐县水草会村贫困户李溢飞所说,“农产品从网上卖到全国各地,给乡亲们上了一堂生动的互联网课,大家脱贫的信心更足了。”
山西日报记者:张巨峰
文章来源: 山西日报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