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下午,由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联合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公益网校联合举办的《构筑韧性家园-壹基金雅安灾后重建》系列课程云端发布暨主题沙龙线上活动在线举行。

 

壹基金秘书长李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中国风险治理创新项目实验室主任、北京师范大学风险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张强、四川省雅安市群团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副主任任昌蓉、四川省雅安市应急管理局信息中心主任赵景川、四川省雅安市教育局学校安全后勤管理科科长沈文忠、壹基金项目顾问李健强、壹基金灾害管理部项目高级经理喻东,以及公益网校副校长杨子云,共同探讨了如何将公益项目实践转化为课程,以及推动社会组织救灾及防减灾工作的专业化问题。

以下为嘉宾主题发言实录:

 

李弘——

“构筑韧性家园”系列课程项目初衷和目标

 

壹基金在雅安芦山地震灾区的重建工作响应是按照中央、四川省委的部署,四川省委对雅安重建提出了“三年基本完成、五年跨越发展、七年同步小康”的时间和工作段规划。壹基金也是严格按照政府规划实施,分为三年、五年、七年逐步推进灾后重建工作。

 

在2019年底我们的项目收尾基本完成,就是在规划期内的紧急救援、共同安置和灾后重建全部结束。

 

那为什么要开发这个课程? 

 

第一,人类的历史发展过程伴随着自然灾害的发生,我们从灾害中学习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事情,每一次发生灾害,无论是紧急应对还是进行恢复重建乃至重建到比灾前更好,都需要不断的积累经验。实践中的经验经过梳理,重新总结归纳就会成为指导我们应对未来灾害的重要法宝,我想这是我们人类不断前进、进步、发展的一个重要学习过程。壹基金第一次实施这么大规模以减灾为核心的重建模式,我想我们做这样的总结和梳理,把它拿出来向更多的同仁分享是特别有必要的。

 

第二,从经验和模式上来讲,我们引进了社区层面的应急响应专业技术,国际领先的模式和经验。我们引进了中国台湾与日本防灾减灾教育的专家经验,把最好的活动方式和课程内容引进来。同时在雅安市及各区县教育局的支持下,在雅安市教科所的参与下,内化成为雅安各个学校防灾减灾安全教育本土课程,同时提升老师的能力,可持续转化为本土的能力,让当地学生能持续受益。虽然灾后重建完成了,老师掌握了这些课程以后,每一届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到他毕业,在六年的小学里都可以持续受益。这些老师会在学校、在教育系统持续发挥安全教育的作用,未来孩子都会在当地教育系统里受益。

 

我们建了69支社区志愿者救援队,这也是我们从雅安开发试点到现在向全国推广到300多个乡村和社区。这些经验是怎么做的,这些项目设计的原理是什么,方法步骤是什么,应用范围和优势是什么,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实际上在今年疫情应对中,安全家园项目社区志愿者救援队发挥了重大作用,在社区联防联控中起到了非常积极的补充和支持社区的疫情防控角色和功能。

 

除了这两点之外,我们建设的学校和幼儿园,包括在学校里建设了很多跟减灾相关的功能设施,比如应急避难的操场、应急照明、应急供水、应急通道以及软性的减灾教育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运动会,都将学校日常的工作跟减灾结合起来。这些经验都是在原有的国际经验和本土已经有的实践上做了新的结合和创新。尤其是我们当地雅安的学校,比如芦阳二小开发了减灾操,开发了各种减灾主题文化活动,已经成为全国典型。我们不但引进来,还把它转化成本土化,还把它再升级,更适应本土当地新的知识和新的技能,我想这是一个知识再生产、再开发的过程。

 

这些经验不仅是在雅安灾区有用,事实上壹基金已经把它推广到后来的云南鲁甸地震和四川九寨沟地震,包括山东的台风以及全国其他地区的灾后重建,也包括一些灾前的减灾工作已经普及和运用。我们发现通过我们的试点、推广和大规模复制过程中,这些经验经过实践验证是有效的。

 

把它开发成课程,有助于同行包括基层应急工作者、社区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学校相关工作人员都可以来学习防灾减灾的内容。这些内容不光对基层的应急减灾工作有直接的支持和指导作用、借鉴作用,也能指导广大公益组织、社会组织在开展灾害应急工作和重建工作中响应习总书记关于灾害的重要论述——“两个坚持,三个转变”。“两个坚持”即: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三个转变”即: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这是我们最重要的指导思想,让我们过去更重视应急的状况向灾害灾前风险管理管控到位,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这是一个重要的转变,我们实践也充分体现了这样一点。这套系列做法通过十门课程系统的梳理,希望能贡献给我们领域相关的工作者,希望能贡献给我们行业的从业者,给大家予以借鉴。

 

任何一项社会实验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有想法到实践模型,模型完后总结梳理再完善、再复制、再推广,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我们这个项目虽然有七年时间,看似不短,但实际上相对于社会发展来讲还是很短的一段时间,肯定也有相应的不足,希望我们各方面专家和同行指正,互相多多交流,共同促进我们国家防灾减灾应急救援事业的健康发展。谢谢大家。

 

李健强——

从项目行动实践到知识生产的价值

 

我主要从几个方面来分享一下我们从一个项目实践怎么样走到在线的视频课程的过程。

 

首先,我们有一个基本的知识观点,就是我们相信好的实践,特别是能够有效解决问题的实践中蕴含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而且这些知识和经验一定是非常有价值,值得在很多其他领域和其他地域进一步复制、推广。

 

壹基金参与雅安整个灾后重建过程中,如李弘秘书长刚才介绍的一样,我们学习和借鉴国际上的一些经验,再结合雅安本地的实际需求,做了大量探索。七年过去之后,壹基金在雅安的重建整个模式还是受到当地老百姓、相关政府部门及行业专家以及行业伙伴们的高度认可。这样一个历尽千辛万苦也耗费了大量探索的灾后重建模式,里面到底蕴含着哪些值得我们进一步梳理和整理的经验与知识呢?这是我们开启项目时首先面临的一个难题。

 

这个难题具体体现在:一是我们这个项目信息量很大,持续时间也非常的长,如何进行提炼、如何进行取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我们一节课的时长只有四五十分钟到一个小时,能够讲述的信息非常有限。

 

二是每个项目的经验是多个层面的,除了壹基金作为整个项目的设计方和主要执行方之外,也有合作伙伴、很多社会组织所积累的经验,也有当地政府部门特别是雅安群团组织社会服务中心在参与该项目过程中的经验。在学校和社区层面也积累了他们的经验。所有不同层面的经验和知识我们怎么样去取舍和转化,这也是一个难题

 

三是一个项目往往经过了比较长时间的酝酿。从早期的需求评估、项目设计再到试点、再到第一期、第二期迭代,过程中也积累和蕴含着大量的信息、经验和知识,我们要用这样的10节课把整个灾后重建的工作经验提取出来,这个难度还是非常大的。

 

在公益网校团队的支持之下,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两个核心策略来处理这些难题:

 

第一个,遵循课程体系,让每一节课是一个小的学习单元,单独可以对某一个社会问题的解决进行梳理,能够尽可能多的提供干货,能够更多的提供一些于学员学习之后可以去运用的知识点与经验。

 

第二个,遵循项目的逻辑,就是以先提出问题、再来讲述我们怎么样分析这个问题,理念、策略、做法是什么,有哪些创新的内容以及在过程中面临哪些挑战,我们的管理经验有什么,最后这个项目的结果是什么样的,所以又是一个项目的逻辑。

 

课程逻辑+项目逻辑的结合方式,对我们来讲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难点,也是最终呈现给大家的课程内在结构。很多公益组织比较习惯用案例方式表达经验,因为一个案例其实就讲述了一个推动有效改变的故事。有的是用一个研究报告来讲述项目经验,比较理性和客观,用严谨的逻辑和具体的图文表格来表达他们的知识;有的用纪录片或者用图片、视频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经验。而我们这次采用的是把一线行动实践经验直接转化为视频课程,这在行业里面据我所知还是做的比较少的,所以我们这样的做法是一个新的尝试。

 

最后,这样一个基于丰富实践经验和体验转化而成的十节课程,对于壹基金参与雅安灾后重建7年的相关工作是一个浓缩和精华的内容呈现,我们尽可能把项目中的主干精华内容提炼出来,尽可能用干货的方式表达出来,以期能够给同行或者行业专家提供参考。正像李弘秘书长所提到的,这确实是一次尝试,课程制作过程中确实觉得有很多不理想和有待于完善的地方,期待未来大家在学习过程中有什么样的心得体会,有什么样的反馈意见,欢迎跟我们进行进一步的反馈与交流,希望尽可能的能够把我们好的、优秀的经验传递出去,这是我们的初衷,也期待大家能在这个课程中有所收获。谢谢。

 

喻东——

我的网络首课之路

 

生命总是需要不断的折腾一些事情才会在岁月里留下些许的痕迹,2020年对我来说,参加韧性家园经验的梳理并且录制这样的课程,其实就是一个很折腾的事情。

 

从2013年我入职壹基金就开始常驻四川雅安参与灾后重建的工作,差不多在雅安待了七年的时间才离开。是的,我几乎参与了整个雅安灾后重建的过程,所以这个课程开始梳理经验的时候,我是一个很积极的参与者。

 

刚开始的时候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因为雅安整个灾后重建评估工作当时也是我来推动的,北师大张强老师的团队花了很多精力去做评估和梳理,我见证了,是比较难的一个历程。

 

而要做教学课程,我觉得是一件更难的事,第一部分是梳理PPT,一开始梳理课程PPT的时候,我还是把课程理解成了项目的介绍,就像我在给伙伴做培训介绍项目一样,显然是不妥当的。所以第一次课程没有通过。在第二次梳理课程PPT的时候,队伍建设内容才基本上成型,但有了内容以后,它的形式和结构还是在介绍项目,还是不行。随后在公益网校老师指导之下,反反复复修改了好几次,总算是过关了。

 

第二部分的内容是经验梳理,因为它涉及到几个项目的内容,要把大量实践经验糅在一起,整合到一个议题下,并进行了精炼,最后把主题确定在“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的防灾减灾工作”这样一个比较小的议题里,然后从框架到内容都调了几次,最后才形成了一个课程。这整个过程给了我第一个经验,就是给伙伴的培训跟给公众的传播课程逻辑是不一样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需要做角色的转换。

 

内容确定后就要确定演讲稿,当时公益学院的老师要求我把讲述内容整理成文字,刚开始这个事情没有引起我的重视。结果在拍摄过程中发现逐字逐句的演讲稿非常重要,因为这是录课程,不是即兴演讲,没有太多空间允许我去做调整和做变化。第一天录制时我磕磕巴巴的程度比较高,当天晚上我就又把演讲稿尤其是第二课的讲稿重新梳理了一遍,又重新录了一次,这样最后的结果稍微好一点。这个过程就给我了第二个经验,就是写一份讲稿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录制完课程以后就是剪辑和修订的过程,这时候我突然发现PPT的图片和文字对一个课程来说还是太单薄了,所以当时花了很长时间专门整理了一大堆图片、资料进行课程补充。这里还是要非常感谢公益网校的各位老师们,不仅帮忙补充图片资料,而且还对我们的PPT进行重新的修订和设计,让PPT更加美观和适用,这是我的第三个经验,即PPT的图文结合、制作、优化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对于表达也是很有辅助意义的。

 

要再次感谢公益网校的老师们,以及领导和同事的支持,这些课程肯定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不过这是我们在雅安七年时间里“戴着镣铐舞蹈”做出来的一些心得,代表了我们在经历了那样一个特殊的、几乎不可再复制的历史性事件之后当下的一些所思所想和所得,并分享给感兴趣的朋友们,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批评指正,也让我们共同进步,共同推动公益的发展。谢谢大家。

 

杨子云——

如何把项目经验打造成课程

 

要把一项复杂的、庞大的社会行动项目做成课程,我们能做些什么,这是我今天要分享的主题。从计划做课程到最终完成这套课的开发,我曾预计时间会比较长,但并没有想到战线会拉这么长,前后15个月的时间。2019年10月17日,在壹基金办公室召开课前研讨会,详细讨论课程的背景、框架、课程内容,确定课程大纲、课程目标人群,以及项目大致的时间线。这里要特别感谢李弘和李健强二位,他们不仅善于带队伍实战,而且还能静下来进行理论思考,输出内容。现在完成的的课程,基本就是按照10月17日会议之后,以健强为主修改确定的课程大纲框架来做的。

 

在做课的过程中,有几个大方向是我们一致的共识:第一,我们认为壹基金在雅安所做的项目非常繁多,但每一个项目其实都可以说是一个社会创新,通过这样的一个行动让改变在雅安发生,那我们能通过什么样的课程让这个改变被看见。第二,我们还希望让这个改变可复制,可持续。这也是通常所说的公益项目的一个动力机制,也是我们做这套课程的一个动力机制。也就是说,壹基金所做的雅安灾后重建工作,当捐赠人捐了一笔钱给用于雅安的灾后重建,受益的不仅仅是雅安这一个地区,而是整个行业甚至是全国其他灾区。我们的目标是要把这样一套方法论的东西提炼出来,转化成知识产品,要在更大的范围内去复制,让大家清晰地看到社会创新是如何创造影响力的,同时也能促进问题得到更大范围的解决

 

如何把项目经验能够做成课程,公益网校团队和壹基金团队做了不少探讨。我们认为,一门课程的讲授与一次项目经验的分享是不一样的。经验分享是非常具有场景性的,面对不同的场景、不同的对象时需要有不同的改变。制作成知识产品时,我们要为目标受众清除掉现实场景中的因素,抽离出一个纯粹的空间,追求这个课能给予受众什么收获。比如我做了什么项目,用什么方法做的,这个方法对于学习这个课的人,有什么借鉴。比如第一课讲壹基金做雅安灾后重建,我们会追问这个重建规划的内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如果你说借鉴了国际经验,要求讲清楚是哪些国家的国际经验,他们的依据和成效是怎样的。作为课程,特别强调要一点一点地把这些知识点讲清楚,而且把在现场分享互动中的问候等都去除掉。

 

可以说,做知识生产是一个非常严苛的——与其说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我更愿意说它是一个不断舍弃的过程,就是舍弃那些丰富的、吸引人的细枝末节,要不断的回到主干上来。喻东说的非常形象,说是很折腾的一年,壹基金的伙伴们不是专业讲师,所以做了很多训练,几位小伙伴首先在钉钉做了一次试录,然后再来现场。我记得有的讲师是一次过,也有讲师是第二天又重录,我们要求讲师把每一个字写出来,开始有的小伙伴并不觉得写出来需要,但后来都发现写成文本再去讲述很重要。

 

整个课程录完后,没有大功告成,只是做完了的70%的工作。后期我们又把壹基金这么多年海量的资料做了梳理,补充了一些图片、资料,我们的课程编辑把PPT全部做了优化,根据课程的内容再做一些分解,因为像这样40分钟的课程,我认为PPT的量不能低于40张,基本上1分钟能够有一张PPT,还要有一些切换的内容。

 

我们做这套课还有一个小小的野心,我们想让行业知道,壹基金作为整个中国公益行业中非常出色的一个机构,这么一群小伙伴不仅能扛最硬的活儿,而且还能把他们干活儿的经验梳理成知识产品。在这个过程中,公益网校团队能够置身其中,跟他们共同把这些经验梳理成课程,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

 

我很希望有更多人来学习这套课程,壹基金在雅安做了很多改变当地的事情,其实更重要的是,他们让我看到了每个公益人做公益项目时都应该坚守的理念。他们讲的“韧性家园”,“构建韧性家园”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要培育在地的力量、在地的人才、在地的组织,融入在地的管理。李弘讲课过程中特别强调政社协同,强调各种力量协同,协同多元力量,“尽我所能,人人公益”来改变社会,这正是公益组织的价值所在。

 

最后,我也要感谢雅安当地政府部门几位领导参加我们今天的沙龙研讨。希望更多的人一起努力:让改变发生,让改变被看见,让改变可持续。

张强:非常感谢前面的伙伴,作为一个雅安人,作为壹基金的一家人,或者作为一个救灾人的身份,非常高兴有今天这样的机会,特别是跟任昌蓉主任、赵景川主任、文忠科长以及李弘秘书长一起,在刚才各位嘉宾分享的基础上进行一些交流。

 

我刚才第一个感受是特别祝贺,七年磨一剑,这“一剑”中还有很多不同的产品,这样一个多方的努力不仅仅提供了中坚的服务,而且在长远的知识生产中也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这是非常可喜可贺的。作为一个研究者来说,我们常常说真正能把一些非正式的知识转化成我们能够可以在课堂上、在脑海里进行深刻刻画的正式知识来说,这个过程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而且我们看到了参与式的方式,刚才喻东回想了他首次的感受,不仅仅可以塑造一个网红,其实还需要所有公益伙伴和各个方面的组织、各个部门的伙伴们共同参与,我特别开心看到这种雅安模式中非常重要的产出。这是第一点体会。

 

第二点体会,除了李弘秘书长之外,今天这个讨论也是一个预演。像刚才子云说的,我们这个课还要继续,今天三位来自雅安政府部门的嘉宾未来也是我们课程的主讲者,今天是预热一下,让大家从不同视角来看壹基金在雅安的实践。其实也是大家在工作中从各个不同视角中谈一些工作体会、经验,当然还有一些对过去的反思。

 

组织方有几个问题希望问给几位嘉宾的,任昌蓉同志目前是雅安市群团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的副主任,作为推动社会应急力量参与灾后重建工作中的推手之一,今天看到课程推出肯定有很多感受,请任昌蓉主任介绍了一下您个人的看法,在您看来,在这样的一个多方协同的工作中有什么样的体会,这样的体会我想也是多面的,不仅仅是提给参与的社会组织,也是提给其他地方政府的伙伴们,欢迎昌蓉主任分享几句。

任昌蓉:谢谢张老师,非常感谢今天能够在线上见面,因为疫情的原因我们都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见过面了。今天壹基金《构筑韧性家园》项目以公益课程、线上课程的方式和大家见面,我觉得非常高兴。

 

“韧性家园”这个项目搬上课堂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刚才李弘秘书长也讲了它的价值,子云老师也讲到项目搬上课堂对公益行业的影响。项目是以人为本,能够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李弘秘书长从规划开始,就围绕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来指导这个项目,项目核心在人,本质也是人的素质提升,关键是用一些方法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

 

这些事情说起来很简单,不仅仅是公益组织要追求解决的一些问题,也是政府在追求解决的一些问题。但如果在实践当中没有这样的执着,那么在解决的时候不一定能找到很好的方法。而壹基金通过“韧性家园”这个项目比较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做安全家园这个项目,壹基金在实践过程中做了大量探索,最后总结出来组建队伍,抓队伍的运行,比较好的来解决了这些问题,在实践当中通过反复的在基层、在社区找风险、绘制资源图、做计划、做预案,通过“安全农家”这个项目,让一直困扰着基层的问题,即公众如何参与防灾减灾的问题,得到了比较好的解决。这个项目在雅安基层、乡镇、街道都给予了高度评价,政府各级领导到雅安调研时,了解到我们“安全农家”这个项目也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壹基金这些年在雅安的活动做了很好的示范,他们的理念、他们的行动给公益行业塑造了一些可以参照的模板,在雅安留下了可视化的场景,更重要的是留下了一批队伍,这个队伍长期扎根在雅安,为雅安的社会建设、为雅安的减防灾事业持续做出贡献,雅安非常感谢,借这样的机会表达一下我们的感谢。

 

刚才张强老师提到政社协同,李弘老师提到,壹基金这个项目之所以能够有这么精彩的呈现,跟壹基金做政社协同工作是分不开的。政社协同在行业内大家讲的比较多,但政社协同怎么做才能够比较好,在雅安我们也是做了大量的探索,做了大量的实践,壹基金在雅安开展项目过程中特别注意、特别注重与政府关系的构建,从雅安市到县到乡里、到村里、到社区里,始终是把“政社协同”的理念带到项目当中和行动当中,从来是政府有需要有难点就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每到一处跟基层政府配合的非常好、沟通的非常好。“政社协同”做得好,这些项目在雅安实施起来整合资源得到的力量才会多,最终目标实现的程度才会比较好。我大概给大家分享这么多。

张强谢谢昌蓉主任,刚才昌蓉主任其实也在讲敲黑板讲重点,刚才昌蓉主任提到的几个关键词,我们看这十课,不仅仅是具体做法,更有重要的理念,比如对于人和社区主观能动性的激发,以及我们“政社协同”中间如何推动基层治理人的能动性。谢谢昌蓉主任。

 

社会应急力量已经成为中国应急管理体制中间或者体制机制深化改革中间的重要工作,下面有请雅安市应急管理局信息中心主任赵景川谈谈如何看待这样的创新。

赵景川:张老师好,下面我来谈谈对雅安灾后重建的看法。壹基金在雅安7年来对我们的灾后重建、防灾减灾工作和能力的提升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比如在灾后救援过程中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专业救援人员,帮助当地政府部门还有街道社区、村镇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在第一时间对防灾减灾救灾做到了积极的响应。

 

再来,壹基金总结这7年于雅安灾后重建成果,提炼出了“韧性家园”系列课程,对促进雅安防灾减灾能力的不断提升都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特别是在学校和社区防灾减灾能力方面,应该说雅安水平已经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也多次得到了上级部门包括中国地震局领导的认可,这与壹基金在雅安为我们防灾减灾工作做出突出贡献是分不开的,这里表示衷心的感谢。

 

第一个方面,防灾减灾还需要加强法律层面、制度层面和民间救援组织自身层面上的建设,怎么与政府部门协同,这些还需要下一步进一步的探索。

 

第二个方面,社会力量有些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得到提升,社会救援组织有很多,怎样提高社会救援组织专业化的救援能力和救援水平,怎样来提升现场救援的能力,这些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提升。以及救灾的持续性,就是民间社会救援组织后勤保障和后勤跟进能力也需要进一步进行探索。

 

第三个方面是对社会民间组织社会认同度、认可度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特别是灾情发生后,很多社会组织或者民间救援组织的热情很高涨,但一到现场根据不同的救灾环境和特征特性能发挥多大的作用,还需要统筹好各社会救援力量。比如有些能现场救援的,有些可以开展心理疏导的,政府部门怎样和民间组织做好协同、分工和配合的作用。我只是简单谈了我几点想法,不成熟之处请批评指正。

 

张强:谢谢赵主任,刚才谈的非常到位,既是对前期雅安工作中广泛的社会组织参与给了高度评价,以壹基金实践为代表,对行业发展专业性、持续性、保障的风险、管理、社会认同各个方面都提了很好的建议,非常感谢。

 

大家也知道,教育一直以来也是壹基金在“韧性家园”建设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一方面它是一个需要做保护的重要场所和重要的群体,另一方面是如果教育抓得好,就有可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对社会全方面意识和能力的提升,所以下面欢迎来自雅安教育局的沈文忠科长从教育的角度、教育的发展角度谈谈对这个实践中的一些体会,欢迎文忠科长。

 

沈文忠:大家好,非常高兴和大家一起进行工作上的交流。首先非常感谢壹基金,感谢各位新老朋友在雅安灾后重建特别是学校的防灾减灾教育工作上做了大量的事情。和壹基金的伙伴们一起经历灾后重建的时间还是蛮长的,和大家接触相处,我有很多感受,无论是跟大家一起工作还是私下讨论,对我本人来讲都蛮有收获,从你们身上我也学了不少东西。

 

这里我还想表达几个观点。

 

第一是需求。雅安学校的安全管理、防灾减灾工作非常需要壹基金这样的社会组织。雅安本身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特别是地震多发的地方,是作为地震重点设防的地区。因为有了防灾减灾教育,使我们应对自然灾害能力得到提升,所以需求是蛮大的,我们需要这些东西、需要大家一起来做防灾减灾的教育。

 

第二是结合。把我们壹基金的成果、经验和学校生命生态安全课程、地方课程有机结合起来,我们已经连续搞了好几年的生命生态课比赛,这就是很好的结合。

 

第三是协作。整个防灾减灾宣传教育进入学校需要大家共同来努力,需要发挥各自的优势来做这个事情。教育部门给大家服好务,提供这样一个场所,把社会组织和学校结合起来。学校就相当于是一个市场,让防灾减灾活动能够在学校落地,而壹基金这样的社会组织有很多人力物力的优势,也有知识、技术等方面的长处,所以我们要发挥协作的优势。而群团组织有群团组织的优势,实际上在4·20地震以来的各项工作当中,我们大家都是密切合作与配合的。

 

第四个是改变。经过7年的防灾减灾活动,对学校的改变是巨大的。从最初防灾减灾项目学校100所到现在遍地开花,整个学校的安全教育大大上了一个台阶,学生使用生命生态安全和壹基金防灾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