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周,有很多的监管消息。

药物监管问题一直是全民重点关注的话题。人都要面临生与死,谁都免不了会有用药的一天。于人们而言,药品并不仅仅只具有冷冰冰的商品属性,它的背后承载有更为重要的东西。这也是2018年《我不是药神》之所以大火的原因。

本周七日谈的关键词是监管。

电子烟遭到密集监管

11月1日,国家烟草专卖局、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下发通知,敦促关闭电子烟网售渠道。三天后,国家烟草专卖局约谈主要电商平台。11月5日,国家烟草专卖局要求各级烟草专卖监管部门对电子烟监管进行专项部署,对通过互联网推广和销售电子烟的行为开展监管。11月7日,国家卫健委等八部门再发通知,明确地方控烟立法积极推动公共场所禁止吸电子烟。

电子烟行业野蛮生长数年后,短短一周,政策层层加码,电子烟行业迎来了最密集的一波监管。

事实上,在通告发布之前,多地已尝试通过立法规范电子烟。

今年10月,深圳开出我国内地首例电子烟烟民违法吸烟的罚单。《深圳经济特区控制吸烟条例》首次将电子烟纳入控烟管理;

今年5月,成都拟定《成都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修订草案)》,草案将吸电子烟明确归类为吸烟行为,将受到约束;

去年8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烟草专卖局发布《关于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电子烟的通告》,指出“未成年人吸食电子烟存在重大健康安全风险、市场主体不得向未成年人销售电子烟、社会各界共同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电子烟侵害”……

吸烟有害健康,已是公认事实,但是电子烟一直在用“健康”、“无害”、“帮助戒烟”等术语粉饰自身。但实际上,电子烟是将尼古丁雾化,让用户吸食的产品。如果剂量控制不佳,依然有上瘾风险。其中年轻人群体受影响最为严重。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8年成人烟草调查数据,使用电子烟的人群以年轻人为主,15-24岁年龄组使用率最高。

电子烟行业准入门槛低,因此大量小作坊生产的三无产品流入市场。除了并未标识尼古丁的含量,不合格的电子烟设备在加热过程中,也可能会释放甲醛、丙烯醛等致癌物。根据新浪财经报道,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10月31日表示,全美致命性电子烟相关病例攀升至1800多例,已有37例确诊死亡。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世界卫生组织并不建议将电子烟作为辅助戒烟工具。

但近年来我国电子烟的市场规模依然在不断扩大,这个行业被大量的资本视为风口,2019年市场规模预计超过8亿美元。天眼查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电子烟新注册企业总数近9500家。

虽然潜在危害极大,涉及面极广,但监管一直难于施行。其难点在于,目前尚未明确界定电子烟的性质,到底属于数码科技产品还是烟草产品。没有明确性质,就明确不了监管主体。这使得电子烟在我国一直处于“三不管”地带,参与者多以科技公司为主,经营范围主要是“电子产品”。

毕竟,世界千变万化,和不断涌现的新事物比起来,政策的更新难免具有滞后性。

但此次两道禁令都由国家烟草专卖局发布,或许意味着国家终于认识到了电子烟的“烟类”属性。相关从业者预测,禁令必将带来整个行业的清理和洗牌。未来电子烟的监管将逐渐与传统卷烟趋同。

长春长生破产

11月8日,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发布《长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公司全资子公司破产清算的公告》,宣告长春长生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破产。

公告称,近日,长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长春长生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收到吉林省长春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裁定书,法院认为,长春长生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已经资不抵债,无法清偿到期债务,且无重整、和解之可能。故按照相关法律,裁定长春长生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破产。

长春长生风波,可以回溯到2018年7月21日。那天,微信公众号“兽楼处”发布推文《疫苗之王》,瞬间刷爆社交网络,阅读量保守预估近千万,引发假疫苗事件的全民关注。随后,涉事企业长春长生被查,多位主管官员被撤职。资本市场也受到了重大打击,那几天,整个医药板块下跌了上千亿元的市值。

这一次,监管部门的处理虽然迟到,但总算没有缺席。2018年10月,国家和吉林省药监部门下达处罚决定,长春长生的违法事实包括将不同批次的原液进行勾兑配制、使用过期原液等,共计被罚没91亿元。而截至2018年中,长春长生总资产仅为39.85亿元,资不抵罚。破产已经是板上钉钉。

2018年11月,深交所启动对*ST长生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机制。2019年10月8日,深交所决定长生生物公司股票终止上市,公司股票自2019年10月16日起进入退市整理期。

但长春长生的破产,并不意味着这件事就到此为止。这件事情波及面并不仅仅远超过资本市场,众多家庭的身体和心灵都因为假疫苗事件受到了影响。倘若处理不佳,对人们信心的打击不亚于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

但相关法规的跟进也可谓相当迅速。去年11月,深交所和上交所先后推出《上市公司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制度》,制度规定,上市公司倘若出现了重大违法的行为。可能要直接退市。相比之前雷声大雨点小的罚款制度,退市的威胁,恐怕能更加有效地约束心怀不轨的企业家们。

总而言之,长春长生破产,让我们看到了国家打击企业违法犯罪的决心。

首款抗早期老年痴呆症新药发布

根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2019年10月22日,美国生物制药公司Biogen(百健)和日本生物制药公司卫材(Eisai)发表联合声明,称已成功研发一款可治疗早期阿兹海默病的新药,计划在2020年初向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提交上市申请。

如果该药被FDA批准上市,它将成为世界上首个能改善阿兹海默病临床症状的药物。

根据资料,阿兹海默病(AD)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记忆丧失是其常见的首发症状。随着病情发展,患者会逐渐出现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全面性痴呆表现,发病原因迄今未明。

正是因为病因不明,导致该病目前难以预防,且无有效诊疗手段,一旦发病就无逆转余地,只能尽力延缓病情发展。2018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指出,阿兹海默病与其他失智症已位列全球第五大致死原因。

研究显示,阿兹海默病是老龄人口中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老年人的患病几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每五年翻倍。而中国老龄化势头严重,业界预判,到2030年,中国每4个人中就有一名60岁以上的老人。《世界阿兹海默病报告(2015)》则预计,至2030年,将有逾1600万中国人遭受该病困扰。

重压之下,对药物的研发也提上了日程。然而阿兹海默病药物研发失败率极高。过去十几年的相关研发都以失败告终。正因此,这一次百健和卫材放出的消息,对业界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

但由于相关数据及分析还未发表在学术期刊上,学界和投资界的大多数人均保持审慎态度。针对相关疑问,百健计划在今年12月在美国加州举行的阿兹海默病临床试验会议上提供完整的数据。

药物的从研发到上市,过程极为复杂,其中还要经过多期临床试验,每一环都必须审慎对待。因此也对相关机构的跟进和监管提出了考验。但无论如何,新药的前景是巨大的,也为医学界、患者及家属提供了新的希望。


文章来源 | 中国慈善家杂志

图片来源 | 中国慈善家杂志

网站编辑 | 卢玢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