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公益学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
华龙网10月12日9时讯(记者 刘琳 见习记者 胥函欣)近年来,我国公益慈善事业飞速发展,截至2018年10月份,社会组织数量已经突破86万个,2017年的境内慈善捐赠总额近1500亿元。成绩背后,依然有诸多因素制约着公益慈善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人才,即是其中关键一环。“我个人认为中国经济客观上进入了善经济时代。”国际公益学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认为,善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而发展“善经济”更离不开专业的公益人才。
慈善行业概念模糊致人才缺乏
“坦率地说中国公益人才既少又不专业,满足不了社会需求。”王振耀表示。“大多数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理念,公益就是做好事,就是捐钱捐物。”在王振耀看来,目前对公益行业概念认识不清晰,是制约人才进入公益慈善行业的重要原因之一。据统计,公益慈善事业的从业者已经超过800万,然而大众并没有把公益慈善当做一个行业,需要庞大的群体就业,更不会认为这是一个大的社会服务产业,这是对公益理念理解的缺陷。
大众对于公益的模糊认知导致了对公益的不正确理解,事实上,公益慈善事业是第三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很大的服务体系,由专业的人专业化地做好事,它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养老、关爱儿童等。”王振耀说。
认识错位、意识不足致使慈善落后
随着公益慈善观念的普及,公益组织在全国遍地开花,但是各个地区的发展程度各有不同,西南地区相对北上广深等城市,公益理念普及度低,人才相对缺乏,发展较为缓慢。“公益组织一直在寻找困难的地方,解决棘手的问题。比如,大凉山,众所周知,是全国最贫穷的地区之一,有很多人关注这里。”对此,王振耀也给出了他的看法,“以重庆为例,在大家的印象中,重庆是比较发达的地区,是直辖市,反而使公益组织忽略了重庆也有一些山区和贫困地区,这些地方的慈善项目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王振耀表示,在公益慈善事业方面,政府走在了前面,2016年《慈善法》的颁布,政府已经提供了很多好的政策,社会应紧紧跟上政府的脚步,并学会不断往前探索。
调整战略、媒体助推公益新时代
老龄化、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仅仅靠公益组织是不够的,随着“善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城市、企业在发展中要将慈善事业当成发展战略来考虑,公益慈善作为整个社会提升的重要载体,需要正确认识它,理解它,做好它。
“深圳办慈展会,上海公益慈善一体化,北京更是将公益融入到了各行各业。重庆在这方面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企业要发展,经济要转型,要学习北上广深关于发展慈善事业的做法。”王振耀指出,“重庆的经济发展水平,就城区而言,不弱于其他城市,所以完全可以自觉地把公益作为企业、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有效载体,才能赋予重庆公益发展的张力与动力。就像宁夏银川一样,从8年前开始努力,现在做的非常不错。”
除此之外,作为“把关人”,媒体更需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树立积极向上的公益人物典型,用媒体的特殊属性传递榜样的力量,让更多的人正确认识慈善事业,了解慈善事业,参与到慈善事业中来。
【人物档案】
王振耀,国际公益学院院长、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公共管理硕士。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法学博士。2015年11月,王振耀教授出任国际公益学院院长。2010年6月,北京师范大学聘任王振耀教授为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该研究院致力于公益慈善、儿童福利和养老服务研究,在慈善立法、公益政策改革、儿童福利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咨询方面完成了许多重要的项目,已经成为相当有影响力的中国公益智库。
王振耀教授曾在国家民政部工作22年,为普及中国农村直接选举制度、建立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创建国家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四级响应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汶川地震救灾过程中受到国家表彰,并推动建立了孤儿津贴、老年人高龄津贴等多项国家基本社会福利制度。
原文转自丨华龙网
图片来自丨华龙网
网站编辑丨李雅颂
文章来源: 华龙网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