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政府统计,全国有近8500万障碍者,占总人口的6.3%左右。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全球的15%的人口在生命各个阶段会成为障碍者。随着中国等国家迎来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在参与社会生活中同样面临着无障碍的挑战。与此同时,障碍者多元化融合的议题还与性别平等、不同性取向、健康与老龄化等问题紧密相关。茉莉女士表示,无论是旨在解决社会问题的社会组织,社会企业,还是致力于公益使命的其他社会参与者,都无法忽视这超过15%人口比例的人群。

   7月14日下午,CGPI名师公开课特邀国际劳工组织国际外部顾问Maureen Gilbert(茉莉)为公益伙伴分享《当公益组织“遇见”障碍者:障碍者多元融合的国际经验》,课程以参与式工作坊的形式进行,茉莉女士与到场学员通过若干个头脑风暴的小游戏让大家从全新的立场出发思考如何融合障碍者。

   课程开始时,茉莉老师引导学员们两两分组,与互不相识的参与者寻找彼此的相同点及不同点。表面上看,大家有很多的差异性,但在讨论过程中又发现有很多相同点,这些相同点同时也存在多元性。这个小游戏让大家重新感受到了群体的多样性,并且淡化差异,这是讨论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起点。


   很多国家都认为,应该融合残障者而非隔离他们,但是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目前社会普遍现象都是在隔离残障者。是什么原因让这一现象产生呢?茉莉女士为学员们介绍 “恐惧的怪圈”,它的运作机理其实是一个循环过程:人们不了解障碍者——避免谈论这个话题——出现隔离——歧视和偏见因为这种不了解进而加强。改变这一现象很简单,多与残障者接触便会发现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人”,只不过是各自有一些不同的需求。

   我们常常习惯画一条线将人分类,并且给这条线赋予价值从而给不同的人贴上标签,根据这个标签,决定把资源投给谁、哪些人融入进来哪些人被排除出去,这些标签变成排斥的工具。如果我们希望实现融合,希望改变的话,这条线不消除可能实现吗?

   推动融合最大的障碍是观念和态度,当我们改变这些观念的时候是可以让这条线消失的,这其实也是障碍者融合最关键的一点——改变思维方式。茉莉女士举例说道,有些人存在听力的损伤,有些人的听力非常好,也有些人可能完全听不见,但事实上我们的听力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时间的推进一直在变化,每个人都会往听力不好的这个方向移动。所以,当人们明白参与的标准本身就不一样,当人们用这样的视角再去看待融合时,便会思考如何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很好的个性化支持。

   再比方说我们可以规定所有场所都必须有无障碍设施,但是你如果没有这个概念的话,便不一定会去执行。态度是从每个人开始,你想要采取什么样的行动由你自己决定的。茉莉女士认为,推动障碍者融合是一件需要为之付出一生的事情,而且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