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生活,其实是里程碑性质的价值观。

文  |  王名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

“美好生活”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价值观?包含哪些内容?我的理解,在“美好生活”这个范畴里,至少包含了四个方面的重要思想:

1 超越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科技进步和社会文明,包括我们过去30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其中有许多其实也归功于资本主义,而且我们已经走到了资本主义的前面,产业资本主义、金融资本主义、商业资本主义都已经被我们甩在了后面。这是不可否认的成就,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重大的问题,包括贫富差距的扩大,也包括各种社会问题和精神、心理等种种问题。现在不是简单的否定资本主义,而是如何超越资本主义的问题。

随着公益慈善的发展,这种超越资本主义的可能性越来越多,越来越具有必然性。中国近十年公益慈善的蓬勃发展,说到底就是过去十多年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可以说,从市场经济和公益慈善的发展中,长出来一个义利兼顾的价值观。最近社会价值投资联盟做了一个关于上市公司社会价值的评估报告,很有意思,我们发现许多经济表现优秀的上市公司,同时也是社会价值评价高的企业,公益越来越成为这些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内生机制。

超越国家主义

我们正在走向慈善型国家,超越欧洲的福利型国家。政府购买服务是这样,2015年的股灾救市也是这样。什么是慈善型国家呢?就是国家经济和社会活动超出了主体利益边界。现在大规模开展的购买服务、精准扶贫,包括“一带一路”,其实都可以理解为慈善型国家的表征,因为它们都超出了国家利益的边界,不再是政府职能范围内的事情。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可以做一个定量的计算,我们每年的财政有多大部分是用于慈善的?

可能会得出一个惊人的结果,大家不妨去统计一下,做初步的计算,相当一部分投入实际上是用于慈善。我们的教育、社保、就业,包括精准扶贫,相当一部分是超过政府职能范围。政府对股灾的强力介入,也是公益行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政府行为,属于慈善型国家,走出了原有的国家边界。

CGPI大师课,萨拉蒙教授与国际公益学院院长王振耀合影

与此相关,有一个概念,叫国家公益资产,这个是一个演绎出来的概念。去年我们请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萨拉蒙教授来,他在关注资产转移中的公益化现象,我跟他讨论,他也觉得需要用一个新的概念来定义这种特殊的公益资产,我称之为“国家公益资产”。其实我理解,国有资产也属于这种类型。随着国家公益资产不断膨胀和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国家必然被超越,一种新型国家,我称之为“慈善型国家”就会取而代之。

3 回归人民中心

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人民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概念,出现了两百多次,其中引人注目的是一再强调以人民中心。这里的“人民”是拥有权力的、真实的、有着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人民,而不是作为集体政治化的虚构的人民,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扎根于现实生活的人民,包括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社会阶层。

4 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念,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最重要的理想,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劳动活动的全面发展,能力的全面发展,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和整个人类的全面发展,其核心是提高人的生命价值。

其实人的生命价值是有层次的。现代科学的研究越来越证明这一点。人的全面发展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最终占有自己的本质,代替那存在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的旧社会。未来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这是关于“美好生活”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注脚。恩格斯讲到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的时间,给所有人提供真正充分的自由,提高人的自由度,这是“美好生活”的一个终极目标。

因此,我的结论是:“美好生活”价值观是超越资本主义、超越国家主义的价值观,是一种体现回归人民中心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观,这一价值观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本质。据我的观察,杭州在践行这一价值观方面,可以说是走在新时代的前面的。

(本文内容整理自王教授于2017年生活与发展研讨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