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国际公益学院公益网校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王海波,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08年之前在云南一家美国独资农业投资公司任常务副总经理,汶川地震来四川救灾,从此踏入公益之路,与董明珠等人一起发起授渔公益,现任成都授渔公益发展中心秘书长,在公益领域摸爬滚打了12年。

留在四川的志愿者

其实我本身不是一个乐善好施的人,也许和从小的生活环境有关系,我1983年出生,成长在安徽淮河岸边的农村,因为贫困对金钱格外的看重和珍惜。后来从读书到工作,也都没有接触过公益,在校期间有过捐款的经历,基本上都是被动的。2008年512地震那天,我住的云南小城也有震感,随后电视上就滚动播放着地震现场的画面,我坐在电视机前面,被眼前的悲惨的画面震惊了,抑制不住眼泪,这是第一次直观灾难,也是第一次感觉到心痛,我泪眼婆娑看着电视下面滚动播放的捐款信息,不停的用手机捐款,那一刻除了捐款不知道还能做些什么,我也把捐款信息在同学QQ群里转发,还很煽情的动员他们捐款。现在回想那一刻真的是内心的善被唤醒,一种本能的反应。地震后第三天我的美国老板告诉我可能要派我去四川救灾,我满口答应,也不管到底去做什么,后面才知道是去做净水服务,他的一个联合国朋友有一批净水资源想援助灾区。

5月17号我和几位美国专家来到成都,天气出奇的热,街上兵荒马乱,广场屏幕都在播放地震信息,心一下子被带入了紧张之中。紧接着就是开始找基地,筹备净水设备,招募志愿者。这个项目的体量比较大,1000万的资金量,100套净水设备,每台可以给3000人供水,每台至少配备两个志愿者,还要考虑志愿者的更替问题。我对这一切都是陌生的,从来没有做过,也没有相关专业背景,可是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被推为总指挥,对于我来说一切都是第一次,一边做,一边学。后来我问他们,这么多优秀人才为啥推选我做总指挥,他们说就是看上你的热诚,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所谓的情怀吧。

本来计划我只在这里负责半年就返回云南公司,可是做了半年后我渐渐喜欢上了这个事情,感觉这个才能唤起我的激情,那时候还不明白什么是使命,就是觉得这个事情可以值得做下去。半年后我跟公司提出愿意继续留在四川,继续这个净水项目。这也意味着我要辞职,开始一段我自己都不知道的旅程,没有薪水,没有保障,甚至不知道这到底是一个什么行业,就这样踏入了公益之路,一做就是12年。

有些安置区为了避开余震,还没有通水

汶川地震我们来到成都,带着样机跟水利厅对接,当时指挥部说这块属于专业服务,需要和水利厅对接,和水利厅对接的很顺利,看了样机后当场给我们开具了证明,以保障我们能在灾区顺利铺设网点。我们的净水器主要的工作原理是三道PP棉滤芯加紫光灯,滤芯从5微米到1微米,可以有效过滤杂质和细菌,最后一道紫光灯把残留的细菌灭到。因为有水泵加压,每小时可以过滤3吨水左右,供应2000-3000人是完全没有问题。我们的机器前期的作用非常关键,主要是因为市政供水、乡村自来水还没有恢复,水井受地震的影响也比较混浊,甚至有些安置区为了避开余震,还没有通水,我们就把机器直接通到水塘里,过滤水塘水。这样的水过滤起来成本比较高,基本上3天就要换一套滤芯。当时我们采购的滤芯单价是20元,一套滤芯是六个,虽然成本高,但是第一时间保障饮水还是值得的。

因为涉及到机器的维护,更换滤芯,清洗紫光灯管,这些都是技术活,面对100个净水站的体量,如何保障志愿者们可以按照标准来操作是个大问题,甚至管理这些志愿者本身就是一个问题。为了有效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我们设定了相关的流程和规范:

针对管理的设定

1、 指挥中心:负责整体统筹,志愿者招募、投放地确定、财务管理等;

2、 机器整备组:负责机器及其配件工具采购,机器组装;

3、 水检测组:负责水源地的水质检测和机器过滤的水质检测;

4、 培训组:志愿者规范和自身安全培训,饮水安全知识培训,志愿者机器操作和维护培训;

5、 后勤保障组:负责志愿者的生活安排以及为志愿者提供驻点的生活保障。

针对志愿者的要求

1、 志愿者必须是属于某个队伍,可以是公益团队、公司,团体等,一定是隶属于某个组织,这样能保障志愿者本身没有问题,也能在管理和时间上有保障;

2、 志愿者必须保证能待一个月,或者其所隶属的组织可以保障一个月服务周期,他们需要提供可轮班的志愿者;

3、 所有志愿者必须接受两天的培训,培训合格才能安排。

有了这些做保障,我们的净水站才能在灾区有效发挥作用,我们的设备在前半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时候国内做这一块的公益机构还不多,真的是雪中送炭,得到了很多当地政府的认可。后面随着灾情的平稳,自来水不断的恢复,陆续撤掉一些站点。

当地人说要留下机器,这样志愿者也能留下

为了保证水质,我们要求志愿者随时监测滤芯的流速和颜色,一旦需要,立马更换,每天给水龙头消毒,每星期为进水管消毒等。除了保障水质和供水,我们还鼓励志愿者提供有温度的服务,比如为年老体弱人群送水,发现他们的取水容器不太清洁,就随手教他们清洗和消毒,还挑战他们闲暇之余,或者轮班去走访所服务的区域,深入到每个帐篷,查看他们的卫生习惯和厨卫器具,给他们提供简单的卫生指导。因为志愿者的这些服务,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有的地方甚至已经通了自来水,当地人还让我们的机器留在那里,说机器留下,志愿者就能留下。有些志愿者后来就真的留下来了,在当地建立机构,开展社会服务,有些现在已经是当地的公益佼佼者了。初步估算,单单512因为前期和我们做净水服务,后面留在当地注册机构的也有十来家了吧。

512前前后后做了有2年时间,这两年在净水这块给我们机构奠定了基础,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所以在后面的几次地震中,我们就比较顺利的开展工作。特别是玉树地震,那时候我们还在忙着汶川灾后重建的一些项目,就马不停蹄赶往玉树。这一次就比较有准备, 我们几个人带来两套净水设备过去,直接跟指挥部谈,所以很快拿到通行证开展工作。玉树地震我们一共投入了30台净水器,前后300位志愿者。后面紧接着彝良、雅安、鲁甸等地震,我们都是第一时间带着设备直奔灾区,并顺利开展饮水净化工作。

透过这些地震的锤炼和经验的沉淀,在技术和设备上我们也在不断的更新。比如针对应急净水器的改造,把体积变小,一个人可以拎两台。一台可以供应300人左右,这个调整也是基于灾区的实际情况。安置点很多以村为单位,超过两三千人的安置点也不错,一般也就安置三五百人左右,所以我们就缩小了体积,一个人可以同时提两台机器,增加了便利性。遇到大的安置点,超过2000人,那安置面积也会比较大,按照环球计划标准取水距离不能超过50米,所以我们会安置2到3台设备在不同点位,以保障取水距离最近化。

 从应急净水到常态“365水安全计划”

从玉树地震到雅安地震,这几年我们几乎是在灾区中穿梭,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直到雅安地震后期,我们才有时间考虑如何把应急净水项目和常态需求结合起来。

这基于两个原因,一个是当时卢山有部分乡镇水源有血吸虫的问题,这是一个常态化需求,而我们两款净水器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直接把血吸虫过滤掉。中国很多偏远山区还在饮用地表水和井水,也面临着病菌的危害。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在净水这块已经做了几年的情怀和职业感吧,一直也在考虑后续我们怎么做的问题。

所以雅安地震后我们正式把应急净水更名为“365水安全计划“,包括应急净水和常态水系统解决方案两大板块。常态水系统解决方案主要包括:偏远地区供水工程、校园安全饮水项目、饮用地表水和井水的净化处理。这三块需求在西部和偏远地区还是比较突出的,现在随着新农村建设得到大大的改善。

因为常态项目,不同于以往的救灾单纯的去帮忙,需要严格按照社区发展的理念来做,需要先调动本地人的意识和参与积极性,并愿意投入一定的资源,这样才能保证项目的可持续性。另外在项目的设备和操作方法上也不同,设备不是应急那种紫光灯加PP棉,是陶瓷的过滤器,更加适合家庭。这个设备基础源自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经过他们授权,我们的专家在国内生产的。这个设备的好处是环保,不需要任何能耗,就是加水,透过陶瓷过滤。过滤的效果非常的好,细菌通过率为0,非常容易安装以及维护,陶瓷滤芯使用的寿命可达5年之久,根据水的流速清洗滤芯就可以了。这款一小时过滤的水量是3-5升,正好可以满足一个家庭,如果配备给学校,一个班配备1-2台就够了。雅安地震我们发到灾民手里的过滤器到现在还在使用,去年冬天我带一位博士后去采水样检测,细菌还是0,依然是达标的。

 

对这个项目来说硬件是一个方面,最主要的是软件《健康卫生小课堂》,无论是在村子里还是学校,先普及小课堂知识,让大家意识到需要改变,再采取行动投入和参与。在学校会先对老师做统一培训,再由老师定期给学生们上课。在做的过程中我们学习到,硬件再好,可能唤起受益人一时的兴趣,只有意识上改变了,才是治本之法。所以做这个项目,我们有几大原则:

1、 本地有合作伙伴,即在地机构,这样才能保证后续跟进;

2、 当地政府的支持,经济上的或者政策上的;

3、 受益人的参与,竭尽所能的投入可投入的资源。

为7000个家庭和180余所农村学校提供净水器

经过8年的发展,该项目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开始注重项目品牌建设。其中在2017年9月,授渔公益“365安全饮水计划”入选中国好公益平台优质品牌项目。授渔公益开始规模性的推广“365安全饮水计划”,致力于更快更好的规模化的解决病毒、细菌和微生物污染的不安全饮水问题。我们在四川、云南、青海、西藏、甘肃、新疆、宁夏等西部地区开展365安全饮水计划项目。至2019年共为约7000个家庭及180余所农村学校提供陶瓷净水器及相应的健康卫生培训,帮助约72000人在终端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同时也借着这个项目构建起了一个全国性的伙伴网络。给伙伴们提供统一的卫生课程,打包成培训包资料包,当然他们可以根据自己区域的特点增添内容,培训净水技术,资源共享,走规模化,复制化路线,争取让更多人参与进来,更多人更快受益。

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365安全饮水计划走进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的小乡村时,我们认识了一个名字叫玉宝的孩子。那边天气比较热,活泼好动的孩子口渴的时候就跑到水缸旁舀生水喝。但有时喝过之后,肚子会痛的哇哇叫,被爸爸带到卫生所后才知道大肠杆菌感染。从此,小玉宝就不敢随便喝生水了,口渴的时候宁愿忍着也不愿意喝水。“365安全饮水计划”项目将净水器送到了家里之后,他终于可以放心地喝水了,不用担心闹肚子了。

农村普遍存在像小玉宝这样的孩子,我们通过为村民和学校发放净水器并配备健康饮水课程,帮助他们喝到安全健康的水,远离疾病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尤其在宁夏,藏族山区牧区很受欢迎。目前我们也在这些地区的一些学校开展,特别是拉萨的一些学校,已经把我们的《健康卫生小课堂》翻译成藏文在传播。

 

做公益离不开情怀,也需要深耕

给大家分享我这些年从救灾到减防灾,做公益的几点体会。

首先,做公益离不开情怀。就像我当年离开云南的公司留在四川一样,虽然不知道未来是什么,但是就是想做这样一件事,初心很重要。虽然说公益是一个行业,需要行业规则,公益人也要吃饭,但是公益又不仅仅局限于此。如果做公益是为了自己的利益,那是走不下去或者走不长远的。说白了,公益人需要的是一种胸怀天下,为他人着想,为社会的问题所牵动的那样的情怀,对人类的灾难和悲痛有恻隐之心,并且愿意为之付出,这才是公益的灵魂,否则公益项目到最后可能只是变成一堆数据而已。

第二,做公益需要专业,深耕一个领域。我们授渔从净水起家,后来开始做应急,到做365安全饮水计划,一直走到今天,我认为公益组织应该深耕一个领域,而不是被资源导向,或者也不应该一味的被需求导向,这样很容易迷失自我。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定位,在一个领域作深、做透、品牌化、规模化,能够复制,帮助更多的人。或者情怀可以让我们踏进公益,专业却能让我们走的更远、更深。很多公益人士期初非常有热心,什么都做,也很活跃,但是不能持久,其原因大多是没有在一个领域扎下根来。授渔因为净水这个细分的专业领域起始,也因着这个坚持,后续的路还有很长,我们会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把这个领域做的更深入,解决更实际又深入的问题。

第三、救、减、防灾三箭齐发才能最大化的减少灾害的发生。今天是512,也是汶川地震12周年,授渔因这一天而起,12年来,每次回想起当年都无比痛心,祈祷灾难不再发生。为这个目标我们从救灾到减防灾。救灾非常重要,需要专业化,不能盲目的救,没有后续。救灾之后要吸取经验教训,和减灾防灾结合起来,才能争取主动权,让区域变得更有韧性,减少不必要的灾难,守护生命的安全。

我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微信搜索“国际公益学院”小程序,关注“我是乐天行动派”线上午餐分享会栏目,获取更多直播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