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对于国人来讲,是一个非凡的年份。

今年,新中国喜迎70华诞。眼下,中国百业俱兴、政通人和、生机盎然,中华民族以令人惊叹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最具代表意义的是,夯实的经济增长让国人生活水平不断攀升,一部分创业者更率先实现财富积累。

前不久闭幕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重要决定,更开天辟地的明确要求“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这无疑成为对我们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谈到“财富的第三次分配”这一话题,实际上,《公益时报》自2004年推出我国第一张慈善榜单之日起,就强调“从财富上长出精神”的重要性。我们秉承这一理念,多年来搭建跨行业平台,推动以企业和企业家为主体的大额捐赠,并始终观察和探讨国人财富观价值的演变。

2004年至今,中国慈善榜共记录和分析了2845名企业家和7223家企业的大额捐赠。我们感受到,16年来,我国大额捐赠随财富同步增长,并始终推动着社会治理的步伐,捐赠者也越来越重视财富所产生的社会价值。

今天的年会,我们再次回归“从财富上长出精神”这一主题。

那么,财富由何而来,财富的流向遵循什么样的规律?据瑞信研究院今年的《全球财富报告》显示,全球83.7%的财富聚集在不到11%的成功人士手中。他们收获巨大财富,是因为他们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满足了社会的需求。在这个意义上,财富是商业设计、物理技术、社会技术三种力量共同进化的结果。在这个进化中,财富不断地完成集中—分散—再集中的过程。

在传统意义上,集中来的财富是用于再投资的。

据招商银行发布的《2019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到今年底,中国个人可投资资产总规模将首次突破200万亿人民币大关,可投资资产在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高净值人群数量将达到约220万人。这些数字让我们稳居可投资资产规模的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而在再投资以外,公益事业成为财富流向的新去处。

1895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写下遗嘱创办诺贝尔基金会,激励科学家进行发明创造,今天诺贝尔奖是全球科技领域最高的荣誉奖项,长期推动和影响着人类科学的发展;

1913年,美国企业家约翰·洛克菲勒做出决定,不惜成本在当时的北平筹建一所最好的医学院和附属医院,今天,这家机构仍然是中国最好的医学院。

百年后,中国也有一批人正在路上,分享成功与财富的意义:

2005年,牛根生宣布,通过股权和信托方式将拥有蒙牛集团资产捐赠给老牛基金会,基金会控制、管理和受益资产超过45亿元;

2011年,曹德旺宣布,向河仁慈善基金会捐赠所持有的福耀玻璃股份有限公司3亿股股票,中国股权第一捐达成,河仁基金会持有股权市值超过80亿元;

2017年,何享健公布60亿元慈善捐赠计划,包含美的集团股权捐赠和现金捐赠;

2019年,党彦宝带领的宝丰能源上市,累计捐赠超过16.53亿元,其个人更投资100亿元用公益理念打造医养教融合产业模式;

2019年,鲁伟鼎宣布,将万向集团截至2018年度审计报告的资产,全部捐赠设立鲁冠球万向事业基金,市值超过49.6亿元,全部收益将用于研发技术、人才教育、理工类应用型科研机构……

无论是百年前的西方,还是今日中国,这些先行者都已成为财富上长出精神的最佳印证。

而在眼下中国,财富精神又有了不同以往的新特征:

第一,受宏观政策引领明显,大批企业和企业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投身精准扶贫。

第二,企业家开始关注基础科学、基础教育。去年底,华为在央视1套投放3分钟的公益广告片,聚焦基础研究与基础教育;今年,马云从阿里巴巴退休后,将重心转移到对乡村基础教育的关注上来;今年11月,腾讯首届“科学探索奖”重奖9大领域的50名科学家,这是腾讯基金会投资10亿启动的奖项,针对基础科学和前沿核心技术。

第三,群体行为突出。通过社会集资创办的西湖大学成立一年有余,已有超万人为该大学筹集款项,其中有43名创始捐赠人以及众多的企业家群体,在没有组织的前提下,向一个社会议题进行大规模大额捐赠,这在中国还是首次。

以上特征表明,无论在金额、方式和具体用途上,财富的流转都在时下中国公益慈善领域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眼下,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公益事业提出了最新的指示,为财富第三次分配的具体方式、社会治理的具体手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今天2019中国公益年会,在总结70年来公益成果、为先行者鼓掌的同时,更集中地探讨财富未来的流转路径,展望公益的未来图景。

我们寄希望中国的财富拥有者能够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愿财富精神之光在今日中国绽放!


 

文章来源 | 公益时报

图片来源 | 公益时报

网站编辑 | 郭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