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团队讨论构思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正在准备新一期的营会。但总觉得趁大家对此话题还有讨论余热的时候,应该说一些什么,毕竟,这也和榕树根几年来一直在努力的事情,息息相关。大家看到的也许只是温暖欢乐的公益慈善,关爱边远山区的孩子,但,除了发掘保护美好的部分,我们还要直面尚在阴暗处的问题,所牵动的盘根错节的面相,比想象中复杂。
被送上热搜的少年
大连13岁男孩频频猥亵多位邻居女子,并杀死了一位10岁女孩,然而少年本人及其家人并无悔恨之意,这触痛了大家的神经,高呼法律不该如此一刀切地”袒护”这些犯下大错的未成年人。
风波未静,《少年的你》热映,女主角一直是校园霸凌的受害者,一次失手导致欺负她的“坏”女孩摔死。男主是个无依无靠的小混混,偶然一次街头相遇让两人认识,并惺惺相惜,因此,男主决定替“弱小者”顶罪入狱,一点青春期纯美爱情的加持,又引起一片恻隐之心,少年司法的话题,又一次被推上风口浪尖。
其实,无论是校园霸凌还是青少年犯罪,都是长期存在的,并不是最近才变得格外严重,只是这样的边缘议题,不总是能走进公众的视野。
关于这些事项的文章,评论区满溢着激愤的情绪,在一片喊打喊杀声中,似乎只要刚有人探讨涉罪青少年的家庭背景、行为偏差成因,就马上有人跳出来说:你是在为恶魔开脱!
为避免误解,在此首先声明:
我认为应该完善的法律、应该承担的责任、惩戒当然一样都不能少,行为性质的恶劣定性,也不能因为是未成年人就予以否认(虽然他还是个孩子,可也能犯下最严重的罪行)。
我个人支持在判断刑事责任能力的时候,不以年龄一刀切,需要综合考虑平时表现、心理成熟度、主观恶性、行为性质。这也是与专业的司法人员,青少年心理教育专家们交流后愈发深刻的心得。
修法需要时间和程序,在现行法律框架内,免于刑事责任不意味着就不进行其他惩戒、其他形式的管教。
根据大连公安的公告,目前已对实施故意杀人的男孩,做了三年收容教育的顶格处理,不进入刑事诉讼程序。11月1日,包括《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在内的6部法律草案正在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被害人家人也请了律师,准备向有关机构上书,促进《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其它相关法条的修改。
但惩戒毕竟只是末端的举措。
如果只是去憎恨那一两个“小恶魔”,认为他们生来是坏人,就是坏,除之而后快,那是回避了真正的问题。必须要正视这不是个体现象。青少年犯罪是社会问题、家庭教育问题,必须去研究成因,研究罪恶产生的土壤,否则不良的家庭教育、社会环境还会造就更多的“小恶魔”出来。
变态人格(Psychopath)的情况确实存在,有些人天生大脑中缺乏某些连接,不能产生正常的同情、怜悯、共情这些人类基本情感,也更容易做出冷血、凶狠的行为而毫不后悔。但这属于罕见的精神疾患,出现的比率与目前的犯罪率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不在本文要讨论的范畴。
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这里指14岁以上,25岁以下的犯罪青少年),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这是2000年前后的数据,近期数据没有查到,望专业人士补正)。
生理发育与大脑发育的脱节期是犯罪的潜伏因素之一
虽然很多青少年的身体已经发育得看起来与成年人无异,可是大脑和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青少年的大脑发育还没有完成,他们还难以像成年人那样进行系统而周全的思考,他们更容易受到情绪和冲动的驱使,去不计后果地行事。
这确实解释了一部分涉罪青少年的某些行为模式,可是注意:这不是借口!毕竟大多数青少年的冲动、不成熟、不计后果,并没有发展为犯罪。家长、教师和全社会都应该认真思考,是什么让一部分青少年越过红线,或者说,有哪些正向因素可以引导青少年更好地自控。
涉罪青少年大多不是天生的恶魔,也不是一夜之间变成“坏人”。
说起涉罪青少年,很多人首先想到在网络上被讨论较多的“熊孩子”,脑中刻画的典型图景是:家庭条件优越,父母溺爱不管教,孩子做出伤害他人的罪行,家长还一副难以置信的样子:“我的宝贝多么乖,不可能做出这样的事吧?” 事实上,更多的成因被大家忽视了。
我很高兴看到《少年的你》将观众的视线,引向了缺少关爱的边缘家庭的孩子。
然而,现实比电影残酷得多。
周冬雨饰演的陈念因家境窘迫、父母的忽视而过着无依无靠的生活。现实中,中国乡村有数千万的留守儿童,因为父母远赴他乡打工或其他各种复杂原因,长年不得相见,成为了“实际孤儿”,处在家庭关爱、照料和家庭教育的真空之中,他们的生存状态远不如陈念。
我们在乡村每天见到的“小混混”们,常常状况也远不如影片中易烊千玺饰演的“小北”。稚气未脱的脸庞上挂着很“社会”的表情,拙劣的纹身和夸张的假金链,眼神里的狠劲儿、敌意和无所顾忌,让他们很自然成了大家眼中的不定时炸弹,早晚会出事儿。而被贴上这样的“不良少年”标签,被排斥的态度,也将他们推向了更边缘的境地,令他们更加变本加厉地“坏”下去。现实中,青少年中高发的校园霸凌/故意伤害、盗抢、性侵犯等等犯罪的恶性程度,经常会远远超乎普通人的想象(比如大连案件)
仅教导“是非观”是不够的,
这是从“是非观”到真实行为上的漫长矫正过程
“没有是非观的孩子,是这个地球上最可怕的生物。他们有好奇心、行动力、破坏力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
——《亲爱的弗洛伊德》
最近这句话被频繁引用,然而,仅有是非观还不够,很多孩子知道霸凌、盗抢是错的,明知故犯,是因为内心的叛逆,越是大人不许做的事情,越有闯入禁区的快感。
过去十年间,榕树根用心守护200多名困境家庭、伤痛家庭的留守儿童,其中有不少是曾经走过弯路的孩子,也就是出现过不同程度的行为偏差,严重的已经涉及违法犯罪。
每当有我们熟悉了解的孩子涉案,我都会向警官、检察官细致提供每一位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家庭背景情况和日常表现等相关材料和信息,与检察官们一起对每一个孩子的心理状况、动机、主观恶性进行分析,对于哪些孩子如获得附条件不起诉或者缓刑,更利于他的积极改造、重新融入社会提出建议。
而这些经过羁押必要性审查,由有关部门做出不需要羁押或者不起诉处理的涉罪青少年,也会被限制行动自由,也需要进入社区矫正系统。审查考验期内,不得擅自离开居住地,必须每月到乡派出所报到、向警官汇报近况,每月给检察官写信讲述自己的思想转变,每周与关工委的工作人员通电话谈心等等。
而榕树根之家则以另一种方式,对这些孩子提供审查考验期的日常帮教。在榕树根之家,没有过多的评判,有的是“无条件的爱与接纳”,给孩子提供安全、无歧视的温暖大家庭环境;以充满理解和共情的谈心,帮助孩子解决内心困扰;以丰富多彩又好玩的活动,帮助孩子重新找到兴趣点和自信,转变思维方式;以同伴间的相互鼓励,托举着每一个内心力量不足的孩子,不抛弃、不放弃,不让任何一个孩子在情绪低落的冰点上坠落。
在配合当地公、检、法的未成年人案件办理部门工作的过程中,榕树根以专业的工作和多年的积累,与这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建立了理解和互信。
榕树根与云南省人民检察院、德宏州人民检察院第九检察部(原未成年人检察处)的检察官们一道通力合作,建设未成年人综合保护中心“犀鸟家园”,共同撰写展厅内容脚本、商讨最有利于向公众科普青少年成长知识的内容架构,培训中心工作人员……共同为伤痛家庭留守儿童、涉罪高危青少年的帮助教育、挽救而努力。
十年来,我们在孩子遭遇家庭暴力的时候,给予庇护和心理疏导。在孩子遭遇校园霸凌、和来自家人、同学、老师的言语暴力时,给予及时的共情支持、理性分析和应对指引,化解孩子心中累积的郁愤,也学会为自己撑起一把抵抗攻击的“心理保护伞”。
我们常常陪伴孩子们去戒毒所、监狱看望他们的爸爸、妈妈,有时,连家中最后一位亲人也进去了,还需要与这位家长签订代为行使监护权的委托书 (这样,在为孩子们办理学校相关手续时,或是孩子患病需要同意手术及治疗方案的紧急关头,我们才能替孩子们签字)。我们让孩子们明白:即便父母做错了许多事,他们也依然是爱你的,你不是没有爸妈惦念的孩子。每个孩子都值得被爱!这是为了帮助他们建构内心的安全感,曾经因为缺爱的家庭环境,而被破坏殆尽的安全感。
十年来陪护200多个困境家庭孩子成长的经验,让我们看到以下事实不容忽视:
每一个涉罪青少年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无一例外!
比较常见的是父母有家暴、涉毒、涉罪、酗酒、遗弃等情况,或者离异后一方不断咒骂攻击另一方。
但“问题”并不总那么明显,有时候是外表看起来非常“正常”,甚至光鲜的家庭,但其实只有深入了解家庭生活细节和家庭成员的情感交流状况,才会发现光鲜外表之下隐藏着父母许多严重的不当行为,比如严重溺爱无原则,纵容不管教;父母逃避真正的责任,用训斥替代教育;长期只关注成绩、漠视孩子心理健康;控制型父母让孩子长期处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之下;缺乏性教育,父母性观念陈旧,压抑孩子正常的对性的好奇和求知欲…… 总之,原生家庭问题的种类繁多,都会对孩子产生巨大影响。
暴力会传导
曾遭受过家庭暴力、校园暴力的孩子,很容易将心中长期压抑累积的郁愤,以其他的暴力形式向无辜的更弱者喷发。
家长的身教胜言传
孩子的天性是模仿,会自然习得父母的行为模式。父母一边吸烟一边禁止孩子吸烟,一边打骂家人,一边说让孩子在学校不许打架要团结友爱,这都是无效的。
当孩子目睹父亲辱骂、贬低甚至殴打妈妈如家常便饭,那他也很难学会尊重未来的伴侣,很难以积极温和的沟通,处理好亲密关系。
当孩子无数次看到父母每次失意、不快,就将手伸向了酒瓶、毒品,他长大后很可能也没有学会用积极正面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而更可能采取逃避,特别是一样的逃避方式(酗酒、吸毒)。
从小缺爱的孩子更难正常地、好好地爱他人
爱是人性中最美好的部分。给出爱,这个能力要靠感知、吸收、习得。缺爱的孩子常常内心问题丛生,自顾不暇,便难以关爱和照顾他人的情感。
他们长大后或者显得冷漠、自私、“爱无能”,或者成为“爱的乞丐”,过度付出,敏感、脆弱,卑微祈求,给周围的人带来情感负担和压力。
过早的“懂事”和“当家”,常常不是什么好事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话语中通常都暗含赞许,然而,儿童身心发展有自身规律。如果孩子是在有充分关注和情感呵护的条件下,被有意地锻炼,早早从事一些家务,生活上独立自主,并能获得父母的肯定,那自然是很好的。
可是我们在乡村中看到的,更多是无人照顾的留守儿童,被迫早早背负起了生活的重担,从事与年龄严重不相符的重体力劳动,比如七八岁的小姐姐担起照顾弟弟重任,俨然就是一个“小妈妈”,照顾不好还要被骂。孩子有权得到足够的关爱,也有权休息和玩耍,否则,孩子的性格养成、心理健康都会出现问题。
我们看到大量这样“早当家”的孩子,在青春期,常常因长期被压抑的基本需求突然爆发,而极端叛逆,过度放纵,听不进任何管教(早就受够了你们这群大人让我“懂事”),出现犯罪或令人心痛地误入歧途也不在少数。
以上分享的每一条观察,背后都是许许多多榕树根孩子们的真实故事,出于保护孩子们个人和家庭隐私的原因,在此不做具体讲述,以后我们会对案例进行一些模糊化处理后,给大家慢慢分享,并帮助大家看出一些家庭问题与孩子们行为模式之间因果关系的规律。
犯罪惩诫,不是为了同态复仇,而是减少犯罪
探讨青少年犯罪成因也是为了尽量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和社会环境等关建环节,去帮助高危青少年人群,弥补缺失、改正错误,重新回归社会,他们还有机会成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学习和工作表现优秀的好孩子,榕树根的孩子中,就有许多这样活生生的案例。
关心榕树根很多朋友们知道,我们的街舞队就是为一群大家眼中的“不良少年”成立的,给他们以充分的尊重和信任,搭建平台,让他们有机会施展才华,找回自己内心的力量,用辛勤的汗水和精湛的舞技,在老师、同学和村寨乡亲们中赢回尊严。
2015年,榕树根街舞队的孩子们去了北京、上海演出,在村里正是风光无限。有一次,他们在远离暴力半年之久后,又突然陷入了一场严重的“群架”,个个脸上、身上挂着彩回来了,当然打架对方的伤情也好不到哪去。事情在孩子们看来特别复杂,情况难分对错,自己有一肚子的委屈,照他们的原话说:“李旸老师,你是不知道啊,当时那个情况,非干架不可!”
于是在陪孩子分别去了医院,处理好伤情之后,我们十几个人围坐一圈,用一整晚时间,对整场打群架事件做了“复盘”,分析问题在哪里;在哪些节点上,如果做不同选择,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后果;今后如何避免再次发生这样的恶性事件。
最后,掰扯清楚了,孩子们心里都舒服了许多,一些结也解开了,感到很通透。我望着孩子们的眼睛,看见眼中闪着充满希望的光,我对他们说:
“你们的心就像被油泥污垢蒙住的水晶,晶莹剔透的光彩都被遮蔽了,可我就是能看得见那里面的纯净,我想要你们的心重新绽放光彩,愿意和我一起努力,擦去所有的污垢吗?“
好几个孩子眼中含泪,我们大家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你问这群孩子们后来怎么样了?他们中的大部分后来加入了榕树根“山村少年职业教育计划”,成为了才华横溢的篮球运动员、舞团演员、厨师、纹身师、美发师、汽修师,他们的故事依然充满曲折,但还会更加精彩。他们中也有人反复地陷入困境挣扎,有人在取得巨大进步后又不小心走了弯路,又在艰难攀爬,但是,只要他们自己想要寻求帮助,榕树根之家的门就会永远为他们开着。
你问这群孩子们后来怎么样了?他们中的大部分后来加入了榕树根“山村少年职业教育计划”,成为了才华横溢的篮球运动员、舞团演员、厨师、纹身师、美发师、汽修师,他们的故事依然充满曲折,但还会更加精彩。他们中也有人反复地陷入困境挣扎,有人在取得巨大进步后又不小心走了弯路,又在艰难攀爬,但是,只要他们自己想要寻求帮助,榕树根之家的门就会永远为他们开着。
在你故乡的村庄,在你生活的小区,也有这样心灵水晶蒙尘的孩子们吗?也许对于该如何帮助他们,你还感到很困惑,但是“看见”他们,不回避、不忽视便是第一步。榕树根愿与大家开启有益的探讨,漫长的探索和积极的努力。
文章来源 | 榕树根儿童教育
图片来源 | 榕树根儿童教育
网站编辑 | 卢玢妤
文章来源: 榕树根儿童教育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