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近年来,新时代乡村志愿服务已经成为新时代乡村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建设新时代乡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公民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与时俱进地开展志愿服务,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从完善机构设置、扩大宣传范围、加强师资力量、丰富服务内容、创造品牌效应五个方面出发,探讨了新时代乡村志愿服务的开展问题,供大家交流参考。

一、完善志愿服务机构设置

(一)设立系统志愿服务组织机构。在村委会建立村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委员会负责凝聚志愿者力量资源,统筹规划和协调指导全村志愿服务工作,为志愿者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制定志愿活动安全预案,依法依规切实保障好志愿者合法权益。在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以下,按照区域划分,设置志愿服务站,选拔优秀志愿者领袖担任志愿服务站站长,志愿服务达人为成员。优秀志愿者领袖可以是村委会及村里的党员、全村威望的老年人、妇女代表、技术特长人员等。服务站要实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域覆盖的工作网络,同时志愿服务站要定岗定责,实现志愿服务实体化、专业化运作。对志愿服务采用分级管理,赋予各级志愿服务站相应管理权限,独立运作,方便更好的凝聚志愿服务的力量。在村形成村委会统筹领导、村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牵头协调、下设服务站各负其责、县志愿者协会服务指导、社会共同参与的志愿服务工作格局。

(二)统一管理志愿者服务档案。依托志愿者信息管理服务平台(“i志愿”系统)对全村志愿者进行全部注册,并逐个建档登记双重管理,做到一名志愿者一份档案,详细记录志愿者基本信息、志愿服务注册时间、教育培训时间、爱好和特长、参加志愿服务等,做到志愿服务有迹可循。

(三)建立健全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每年开展不少于一次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宣传推选和评比表彰活动,举办慰问志愿者专场文艺演出,创作生产讴歌志愿服务的文艺作品,编写优秀志愿者专题刊物,为优秀志愿者颁发荣誉卡,将志愿服务纳入征信系统,增强志愿者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荣誉感和积极性。

二、扩大志愿服务宣传范围

(一)抓好宣传引导。以学雷锋活动为契机,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志愿服务,宣传村志愿服务的动态,扩大志愿服务社会影响力。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在村委会、志愿服务站设置服务热线,建立志愿服务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在微信公众号设置登记注册、志愿者招募、需求发布、时间记录、信息动态、志愿地图等服务模块,安排专人负责在公众号及时更新志愿服务新闻,并大力推广村志愿服务微信公众号。

(二)发挥典型效应。在发展志愿服务事业过程中,引导群众发掘、提炼、总结身边见义勇为、扶贫济困、止于至善等传统美德的村民,并积极宣传这些村民的暖心故事,以他们为典型,开展向优秀同志学习的活动,以情动人,强化志愿服务事迹宣传,不断增强身边人身边事的影响力和感染力。鼓励村民从先进典型身上、先进事迹中汲取精神养分、感悟道德力量,推动形成浓厚的尊重、学习先进典型的社会氛围,积极培育村民参与志愿服务的文化自觉。

三、加强志愿服务培训力量

(一)内外结合开展志愿者培训。构建具有村特色的教材体系、教学体系,选取社志会专家、市县志愿者协会骨干、有特长的优秀志愿者建立师资队伍体系,开展以村志愿服务管理机构、志愿服务组织负责人、志愿者、志愿服务需求方为重点培训对象的培训,大力培育孵化和扶持发展专业志愿服务队,预备全年开展不少于12期志愿服务培训,做到每月一学习并覆盖所有志愿者。

(二)开展以老带新的互帮互学体系。对于部分技术类志愿服务,普遍存在人手不足的状况,无法做到一对一帮扶。在鼓力更多志愿者加入的同时,可以以志愿服务站中有经验的老志愿者带新志愿者一对一教学的模式,强化新志愿者的技能培训,充实志愿服务队伍人才力量。

四、开展内容丰富的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需坚持需求导向、项目带动,立足基层群众对志愿服务的需求,策划设计操作性强的志愿服务项目;同时坚持务求实效,加强对志愿服务项目的登记、跟踪、指导和监管等常态化管理,对项目的实施效果进行监测、考核和评估,保障志愿服务效果。

(一)开展贴近村民生活的志愿服务。统一的志愿服务时间上最好固定每月,方便服务需求方参与;地点上最好选取村民集中区,保障志愿服务覆盖面。志愿服务内容上,应开展便民类志愿服务,如帮助居民理发、磨刀、擦皮鞋、修补衣物、塑封照片等;开展环境保洁类志愿服务,譬如组织帮助孤寡老人打扫卫生、组织村容村貌维护、清扫公共厕所等;开展涉及医疗类志愿服务,如测量血压、按摩等,对于定期要去医院复诊的人员,联系服务站后,可开展定期送医服务;开展农业技术科普类志愿服务,如发放、赠送村民专业农业技术、科普类书籍,定期邀请专家,在村委会开展果蔬种植、畜牧养殖类讲座;开展创业就业类志愿服务,邀请有就业技能的人员,开展传统工艺品制作等培训。

(二)开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类志愿服务。保护和发展优秀民间艺术、手工技艺、民俗活动,传承独特的风格样式,尊重农民的文化需求和文化创造,并赋予新的文化内涵;在春节、元宵节、重阳节等,组织志愿者开展民宿文化表演;挖掘整理兴村建镇、家风家史、民情风俗中的优秀文化和精彩故事,书写一批英模、劳模、文化乡贤;挖掘宝贵的人文历史,将各地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为乡风文明建设铺垫厚重的文化底蕴。

(三)开展富有特色的志愿服务。我们可以结合乡村自身特点,开展特色志愿服务。如:2018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后视察了连樟村,随后各地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及个人也慕名而来,连樟村红色旅游逐渐发展。随着红色旅游线路的成熟,预期游客也会不断增加,对讲解员的需求也在逐渐旺盛,预期每年五一、十一期间会达到高峰,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将组织培训志愿讲解员队伍,为游客提供讲解服务,宣传村的良好形象。

(四)开展志愿服务交流合作。由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牵头,定期开展各服务站之间的交流、合作,一年至少组织2期全村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组织1期与鱼咀村、河头村、龙华村的志愿服务交流会,加强志愿服务组织间的交流和沟通,强化志愿服务精神的传播。不定期举办志愿文化交流沙龙,邀请志愿者和村民共同参与,宣传志愿服务精神。

五、打造志愿服务品牌效应

(一)加强精神文化宣传。综合运用政策制度、文化熏陶、舆论宣传、教育引导、实践养成等手段方面,把弘扬新时代志愿精神融入村民教育、文明创建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使之成为全村人的价值追求和文明自觉。切实推动爱心之村的弘扬与品牌打造。多方联动,努力营造弘扬“文明XX,爱心之村”志愿服务品牌的浓厚氛围,使之成为志愿服务活动长期深入开展的内在动力和有力支撑,促进志愿服务理念现代化,形成新时代的志愿精神,引领志愿服务工作不断开拓视野、提升水平。

(二)打造志愿服务综合基地。为进一步强化各组织和团队的协同机制,预备筹建集服务、交流、展示、孵化于一体的志愿服务综合基地,基地将建设成志愿服务综合体,集中建设标准化志愿服务站、志愿服务主题馆、志愿服务交流大厅、志愿者协会工作部、志愿服务组织孵化基地、优秀志愿服务组织进驻点等主体设施,逐步建立志愿服务品牌效应。

(三)以品牌效应带动相关产业发展。集聚志愿服务资源力量,形成示范辐射效应,以志愿服务带动扶贫工作开展,带动旅游业发展,打造属于自己的志愿广场和爱心地标,形成红色旅游资源;带动种植业发展,帮助种植户学习种植技术,完成果树培育、除虫等工作;带动养殖业发展,帮助养殖户学习养殖技术,提供定期一对一畜牧问诊志愿服务,培养自己的特色农产品品牌,创造经济价值。

当前,全国人民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志愿服务是培养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的重要途径。各村都应当深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引导村民追随主流价值、主流文化,生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追求,广泛开展帮助他人、奉献社会的志愿服务,动员和激励更多群众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当中,不断把志愿服务引向深入。


文章来源|公益慈善论坛

图片来源|公益慈善论坛

网站编辑|瞿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