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瘦瘦的,脸上纵横着深深的皱纹,头上戴着的皮帽子布满裂口;他时常推着三轮车,沿着街道清理垃圾箱里的垃圾;在来往的行人眼里,他是一个不起眼的保洁员,是一个个儿不高的小老头,却很少有人知道他的故事:
他叫赵永久,30多年间,他卖掉唯一住房不间断做慈善,捐款近20万元资助贫困学子,虽然生活并不富裕,但他拿出自己的全部去帮助别人。他说:“虽然我帮的不多,但是只要能拿出一份,那也多了一份希望。”
【卖掉唯一住房坚持捐款的背后】
今年57岁的赵永久居住在大东区的一处公租房里,五十多平方米的房子没有太多家具,一家三口的生活环境很是朴素,但在赵永久看来,这里比之前租来的小单间好多了。“供暖挺好的,每个月的租金比以前少不少。”赵永久告诉记者,他唯一的住房,早在十多年前就卖掉了,“房子卖了24万元,除了给老妈留了些之外,剩下的18万元都捐出去了。”
2006年,赵永久在纺织器材厂下岗后,就一直从事保洁工作。他工资不高,生活条件也不优越,但这位草根慈善家仍一直坚持捐款。赵永久说,自己是吃百家饭长大的,他要把这份爱一直传递下去。
1976年,赵永久的父亲去世后,他与母亲两个人相依为命,当时的赵永久是靠着左邻右舍的帮助渡过难关。“那时候我就下决心了,以后我有能力了,也得回报社会。”赵永久说。
回忆起自己第一次捐款,赵永久仍记忆犹新。“一个爱心助学活动,那个孩子太苦了,没有钱吃饭,每顿饭只吃馒头蘸咸盐。”那个时候,赵永久每月工资只有一百多元,他不仅每月拿出50元资助这位大学生,还经常邀请她来家里吃饭,改善生活。
从最少的十元、二十元,到一百元、一千元……赵永久的慈善之路,一走就是三十年。三十年间,生活的窘迫没能挡住他的爱心,他坚持每月拿出收入的三分之一做慈善,资助近四十名贫困学子。汶川地震发生后,赵永久一次性拿出了三千元捐给灾区。
【“双份的快乐”】
赵永久家的柜子里,有一个大大的塑料袋,里面装的都是他的荣誉证书和捐助收据。这20张荣誉证书,40多张收据,见证、记录了一个平凡人的无私与伟大。
除了贫困的学生,赵永久只要在报纸上、电视上看见有贫困家庭需要帮助,他就会伸出援手。谈起自己的资助对象,赵永久的话更是多了起来。“有一个大学生太难了,那对双胞胎生了病,不容易,还有个唇腭裂的孩子……虽然我不能帮助太多,但也得尽一份心。”
赵永久倾尽自己的所有做慈善,离不开妻子和女儿的支持。妻子杨萍坦言,一开始也很不理解,也没少和他吵架。“自己家条件都不好,还拿什么去帮助别人。”杨萍说,“后来他带我去了一个贫困的村子,看到那里的孩子过得太难了,我也就理解了,老赵做的事儿是对的,我们虽然不富裕,但是能帮一把,也就尽一份力。”
不过谈起对家人的亏欠,赵永久最无法释怀的还是自己的女儿赵文珠,“她初中时作文获奖要去北京领奖,但连去带回得花2400多元,我没让她去。”赵永久说:“我告诉女儿,有这2400元,每人400元,我能多资助六个孩子呢。”虽然当时女儿没少埋怨赵永久,但是渐渐地也理解了自己的父亲。
有人说赵永久应该先照顾好小家再帮助大家,而在赵永久看来,他现在的日子虽不是大富大贵,但一家人在一起过得也很幸福。“我有十块钱,我捐出去五块,可以多帮助一个人,快乐也变成了双份,何乐而不为呢?”赵永久说。
【唯愿爱如蒲公英】
赵永久有两个本子,一个记录着自己捐出去的钱,还有一个详细地记录着别人对他的帮助。
经常有人问赵永久,帮助了这么多人图什么,赵永久只说了四个字:不求回报。“我做这一切都不图回报,但我能感受到,我付出的爱正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渐渐地回到我身边。我帮别人,别人也帮我。”
这阵子,赵永久因为肠梗阻住院了,其间还遇见了危险的情况。“当时老伴没在身边,多亏几个年轻人及时发现,跑着去通知医生,算是救了我一命。”赵永久说,“也感谢医院的医生们,特别照顾我。”
在赵永久床头的柜子上,摆着一个雷锋的半身铜像,这是赵永久在参观雷锋纪念馆的时候购买的,“过一阵子,想把它捐赠给慈善志愿者组织,我也希望慈善的精神能播撒出去。”赵永久说。
最近,赵永久在女儿的帮助下注册了微信,“我和志愿者们联系上了,我挺高兴,越来越多人加入慈善事业,那我做的事儿就是值得的。”赵永久说。
虽然赵永久瘦瘦的身体里透露出他生活的不易和艰辛,但他的眼神里却始终闪烁着坚毅、执着的光芒。“我捐的钱少,一辈子可能也没有人家一次捐的多,但我希望我的行为能带动更多的人,让爱像蒲公英一样,播散的更广。”
原文转自丨搜狐网
图片来自丨搜狐网
网站编辑丨陈洁晶
文章来源: 搜狐网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