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外出,轮椅怎么顺利过通道;家里厨房灶台高、高位洗手盆怎么降低;屋里缺少护栏扶手等等,这些都影响着残疾人的生活质量。近期发布的《残疾人事业蓝皮书:中国残疾人事业研究报告(2018)》显示,全国尚未脱贫的建档立卡残疾人达到281万,生活在危房之中的残疾人还有57.4万,急需家庭无障碍改造服务的重度残疾人接近3329万。

残疾人生活能力亟待提高

残疾人家庭是中国贫困群体中的主要部分,对于很多残疾人来说,身体上的缺陷也给家庭其他人也造成沉重的负担。改善残疾人居住环境,提高残疾人自身的生活能力,成为残疾人家庭脱贫的关键。
 
但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中国残疾人年龄结构发生显著变化。蓝皮书中显示从1987年到2006年,0-14岁残疾儿童占残疾人总数比例从15.8%下降至4.66%,15-59岁残疾人占比从44.48%下降至42.1%,60岁及以上的残疾人占比却从39.72%上升至53.24%。 
      
面对如此庞大各类残疾人群体,采取多样化的无障碍设施改造,增强其残疾人生活以及脱贫能力,国家层面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据《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2012年8月1日实施了《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十三五”期间中国残联将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列为推进解决贫困残疾人“两不愁(吃穿不愁)、三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保障)、两扩面(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和康复)”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中央彩票公益金专项投入的带动效应下,全国已有近211万的残疾人家居环境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对此,有关专家指出,根据残疾人实际情况量身打造家庭无障碍设施,可以最大限度满足残疾人的日常生活需要,帮助残疾人在家中实现“有障无碍”,是助力残疾人脱贫攻坚的关键。

让残疾人重拾生活信心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这是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残疾人脱贫攻坚工作的目标。近年来,各地方也在积极协调住房城乡建设、扶贫办等部门,对残疾人家庭无障碍建设和改造。
 
家住山西太原市杏花岭区享堂社区的张兰,被家中的拖把绊倒摔成严重脑外伤,导致肢体残疾,几乎丧失了行动能力。
 
“看着女儿每天在家,十分心疼。这下好了,女儿又可以出门转转了,情绪也变得开朗不少。”张兰母亲说,原本很陡的台阶一侧,现在是水泥筑造的斜坡,旁边还有栏杆扶手。张兰的轮椅现在可以通过坡道直接推到院子里,而张兰自己也可以扶着栏杆行动。
   
“我们帮忙改造了扶手、卫生间、厨房、闪光门铃、升降晾衣架等。”太原市杏花岭区残联负责人介绍说,残联通过自筹资金10万元,加上国家彩金的支持,目前已经为54户贫困残疾人家庭行了无障碍改造。
 
     
形成政策合力,切实加大改造力度。针对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太原市及各区残联通过入户摸底调查,了解残疾人的实际需求并进行个性改造。与此同时,在云南,无障碍改造已惠及2500户贫困残疾人家庭、湖北省江陵县投资28万让80户残疾人家庭乐享无障碍设施、浙江省江山市残联实施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助推乡村振兴等。
 
提高了残疾人参与家庭生活能力,让残疾人重拾生活信心。目前,各界参与对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还在进行中,为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目标前进。
 
原文转自丨慈善公益报
网站编辑丨崔辰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