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权主义vs女性主义?

“女权主义”与“女性主义”的英文都是Feminism,两个概念的区分是在中文语境中所特有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Feminism一词最初传入中国时被译为“女权主义”,直到上世纪90年代出版西方女权译著时才改为“女性主义”。“女性主义”是中国语境中是“女权主义”的去政治化概念,弱化了对权利的强调和对抗性。

马克思主义有关劳动的概念

劳动是指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人所付出的劳动,劳动者正是通过出卖自身的劳动力而实现劳动商品化。社会再生产是指劳动者劳动能力的恢复和更新。由于现有的异性恋劳动分工机制,妇女承担了主要的社会再生产性劳动,资本主义正是依靠家庭内妇女提供的免费再生产性劳动才能正常运作。异化(alienation)是指工人在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对工作、生活及自我的控制,从而与劳动产品、自身和他人产生疏离。

全球女权主义的三次浪潮

第一波女权主义:19世纪后半叶到经济大萧条

在自由资本主义兴起的背景下,西方掀起了妇女参政权运动,许多女性纷纷争取平等选举的权利、挑战刻板的性别劳动分工;同一时期的母性保护运动虽然沿袭了文化保守主义的观点,但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女工权益。在中国,唐群英、何殷震等也通过行动与批判,积极推动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


第二波女权主义:二战到20世纪末

在国家与福利资本主义盛行的背景下,第二波女权主义开始打破公/私的二元划分,提出了“个人的就是政治的”口号,将私人的性变成了公共议题。在这一时期,激进女权的出现推动了性革命与性解放,而女工抗争、家务劳动有偿化与酷儿工会等运动也带动了女权与其他运动的联结。而中国的社会主义女权实践,如新《婚姻法》的颁布、堕胎合法化与自由离婚等,更是成为了第二波女权的灵感和榜样。

第三波女权主义:20世纪末至今

第三波女权主义是女权的新自由主义化时期,主要流派有较为保守晦涩的学院女权、通过购物实现女性自我赋权的消费主义商业女权和关注第三世界女性争夺再生产的全球女权等。


值得注意的是,这三波女权主义并不是单一的线性继承关系:并非是前一波被后一波彻底推翻,也并非前一波的诉求已彻底得到解决进而追求更高的诉求。三波女权差别的实质,是在资本主义发展不同阶段各自的社会背景下,强调不同诉求与运动的表现,从而导致的不同的侧重点与分化。

女权运动已经过去100年了,我们的处境在某些方面仍未发生变化。劳动与性别的交叉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生活世界中存在的各种压迫,不管在种族、性别、性向、阶级或是其他方面,总有处于弱势的群体在争取他们的权利。而我们又该如何实践去改变现状呢?上世纪30年代,著名的酷儿工会「海军厨师与乘务员工会」(Marine Cooks and Stewards)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答案:“如果让他来抓共产党,他们接下来就是抓黑人。如果让他来抓黑人,他们接着就是抓同性恋。大家都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我们要团结起来。”

原文转自丨继续寻光的彩虹君
图片来自丨继续寻光的彩虹君
网站编辑丨李雅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