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益组织的治理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这已是业界不争的共识。然而,我国公益组织的治理和管理水平到底与国际水准差距有多大?具体在哪些方面?笔者根据自己对国际公益组织治理和管理状况的研究与了解,以及对国内公益组织相同领域的观察和体验,试图对上述问题进行解答。

本文的观点只是根据个人在国际和国内公益行业多年亲身观察和体验所得出。这些观点尚缺乏统计学意义上的数据支持。撰写本文的目的是抛砖引玉,促进交流与分享,最终提升我国公益组织的治理和管理水平。

本文从公益机构治理和管理两个层面进行的比较和分析。在治理层面又分为理事会和使命目标两部分共6个指标;在管理层面分为计划与实施、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决策与参与、业绩评估与风险管理五部分,共15个指标。这些比较指标是在参考了国际上不同的公益组织评价指标体系,并以作者在多个国际公益组织从事治理和管理的经验和体会的基础上归纳出来的。

通过这些层面及其指标状况的比较与分析,可以基本勾勒出国内公益组织在治理和管理层面及其具体领域与国际标准的差距。这样可以帮助相关公益机构领导者和管理者认清现状并为改善自己机构的治理和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具体比较和分析如下表:

通过上表的比较与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


 1.在机构治理方面:

大部分机构的理事会对机构不能发挥应有的领导、监督和支持作用。究其原因:包括理事会缺乏独立性、理事会成员对机构的使命和目标认同感低,理事会缺乏自身运行和发展的机制和政策等。这种现象往往导致机构的公信力得不到保证、理事会资源得不到开发和利用、以及理事会的运作和发展缺乏可持续性等。

大部分机构缺乏清晰的宗旨/使命、价值观和发展战略。这种现象往往导致机构行事急功近利、东奔西突、缺乏固定方向和一致性。

2,在机构的管理方面:

大部分机构的日常工作缺乏计划性,且日常工作与机构使命相关性不强。

大部分机构缺乏规范的人事制度、行为守则和激励制度。导致机构在找人、用人和留人诸方面不能规范行事,不能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大部分机构缺乏规范的财务制度和程序,使财务的预算、决算、跟踪与监督、报告与审批等环节缺乏监管。这种现象增大了机构的财务风险、威胁了机构的财务公信力。

大部分机构缺乏长远的筹资计划和策略。导致饥不择食、惟资助方要求是从的现象。这种现象一方面将威胁机构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将损害机构在实现自己使命目标方面的公信力。

大部分机构没有形成合理和透明的决策制度和程序,事事都由领导说了算。这种想象将会扼杀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使机构处于腐败的风险中。

大部分机构缺乏自身评估与检查机制,使出现的偏差不能得到及时发现和修正、风险不能得到及时管理、各项计划和政策得不到有效贯彻和落实。

总之,由于我国现代公益的历史较短、沉淀较少,我国公益组织在治理和管理方面与国际标准存在差距是正常的和自然的。与此同时,我们要认清这种距离和差距,参照国际经验和惯例、积极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公益组织治理和管理规范。公益组织只有自生的治理和管理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才能可持续地发展和运营,也才能充分发挥对“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弥补功能,真正实现机构的使命和愿景。

转自发展简报
图片均来自网络
作者:刘忠亮
网站编辑:孙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