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P2014秋季班校友、创基金秘书长秦丹枫
2014年,十位来自两岸三地的顶级设计师发起成立了深圳市创想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创基金),这是中国第一个由设计师群体发起、成立的公益基金会。创基金理事会由十位有着共同专业背景的设计师组成。
主动跨界参与专业公益,设计界给予了热情回应。创基金成立仪式上,超过三百位设计行业代表到场并捐赠。创立以来,创基金历年捐赠收入中,设计师和设计相关企业是绝对的捐赠主力。显然,创基金给设计师参与公益提供了一个新平台、新选项。
创基金的10位发起理事
中国公益事业跨界交流与合作日益活跃,除了公益冲动与公益理想,新的参与者们还自带资源与话语。创基金便是其中典型的一支。
从设计到公益,跨界带来创新,但也需要专业。2019年,创基金理事会邀请并聘任秦丹枫出任秘书长,使得创基金的专业化发展步入新阶段。秦丹枫的大学本科与硕士研究生皆留学英国。回国后她长期工作于金融领域,曾担任平安银行行长秘书等职,此后进入公益领域,先后任职于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壹基金等公益机构。
作为一家带有设计专业背景的公益基金会,创基金在公益行动中经过了怎样的探索?设计会不会给中国公益带来创新思路?《社会创新家》专访了创基金秘书长、EMP2014秋季班校友秦丹枫,解读创基金的创新公益。
用公益的方式做设计教育
社会创新家:创基金是由十位顶级设计师发起、组织、成立的公益基金会,十位设计师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来做一家基金会的?
秦丹枫:最早,我们的这十位设计师理事来自两岸三地,以室内设计为主,而且来自不同的设计公司,所以严格上讲,会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的。但十位设计师彼此很聊得来,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经常聊的一个话题就是除了设计还能为这个社会做点什么。据我了解,是在海南参加一次活动的时候,十位设计师聚在一起进一步探讨这个事情,说那就成立一家基金会吧,来做设计传承的事。当时理事们是看到了设计教育的一些不足,所以最开始就把目光放在了设计教育上,希望通过公益的方式来分享自己一路走过来的经验,激励后面年轻一代的设计师。
如今创基金已进入第5个年头,先后新增了5位理事,与创始理事们携手不断推进设计公益事业的发展。
社会创新家:作为秘书长,从你的角度看,设计师作为理事参与基金会治理有什么特点?有没有就业务开展遇到过什么分歧,是如何解决的?
秦丹枫:在设计行业内,我们理事的名声是比较大的,会令人产生崇拜感。在基金会的接触中,会发现他们是非常好相处的,有点像“老顽童”,非常可爱。他们愿意去尝试新的事物,有很多不同的爱好,开理事会也不会一板一眼。作为理事,他们对基金会业务的参与热情非常高,生怕自己没有时间参与基金会的业务,尽管理事们的时间非常难统一,但理事们都能做到以基金会的业务参与为首位。
所谓术业有专攻,设计师的专业要求对艺术和人文有深入的了解,所以这个群体是感性的,思维很跳跃,在业务开展中,需要把设计师的感性和专业做公益的理性结合。《慈善法》在2016年已经实施,我们的理事在公益行业法律法规方面的接触还比较少,秘书处这个时候需要了解理事会的想法,提出专业的意见,在大的法律法规框架下让理事会的想法顺利达成。
推动设计教育的创新
社会创新家:设计领域经常讲无障碍设计、包容性设计这样一些概念,和公益行业的追求很接近,设计和公益本身是不是就有相通的地方?设计参与公益会因此更有效么?
秦丹枫:是有相通的。现代设计教育的起点是德国的包豪斯,强调现代设计关注的是人,而不是产品。设计和公益最终服务的都是人,这一点上是相通的。前几天康晓光老师发表文章说做公益最需要理想主义,设计师这个群体身上的理想主义是非常明显的,他们的内心是柔软和敏感的。设计师成立公益基金会,初心就是把自己的社会理念体现到行动上,这个行为的背后是理想主义的激情和担当。
设计参与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带来公众层面理解的公益,在设计工作中考虑社会与生态影响,比如设计师在作品中应用新型的环保材料;还可以通过自己的专业力量服务于社会,比如设计公益海报,用设计思维进行公益项目设计;还有一个层面是我们正在探讨的,我们观察到国外一些专业领域成立的基金会,更加侧重本行业的发展,形成行业影响力,做的事情似乎在公益范围之外,但最终的受益者又是公众。
顺着这个思路,我们一直在思考作为一家设计专业背景的基金会,能够发挥什么的作用,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我们推出的“设计教育助力计划”是这样一个探索。面对创新设计教育在初期难以找到支持资源的情况,我们以资助的形式鼓励有想法的教育工作者进行创新探索,进而发现可以推广的优秀项目。希望通过我们体制外的行动,促使设计教育的从业者对设计教育达成创新共识,最终推动设计教育的创新。
社会创新家:我们注意到阿里成立了蚂蚁公益设计平台,建立了“公益设计求助—设计项目认领—设计解决难题”的业务流程,您怎么看待互联网平台这种推动设计参与公益的现象?
秦丹枫: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线下链接的规模和速度是有限的,这个平台是个很好的延伸。公益领域一直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公益圈的人做一个事情,圈内很热闹,其实外界的人是不知道的。阿里现在搭建这个平台,让公益和设计这两个行业之间能够深入对话和接触,是非常好的一个事情。
三个“第一次”
社会创新家:创基金目前开展的业务包括创想项目、创想奖学金、创想学堂A/B计划、创新论坛四大板块,能否请您介绍下创基金业务体系的设定逻辑和实际的开展过程?现在代表性的项目有哪些?有怎样的业务规划?
秦丹枫:创基金在2015年最先开展了公益项目征集计划,项目资助内容定为四大类别,包括课题与研究资助、教育和人才资助、文化和学术资助、设计数据与资料资助。经过两个月的征集与评审,创基金在近四十个申报项目中选出了八个进行资助,包括了对乡村学校的自然美育课程、自闭症儿童艺术活动、年轻设计师留学的资助等。前期资助内容的范围比较广,在这样的探索中我们逐渐明确了方向。
2019年,我们将公益项目征集计划升级为“设计教育助力计划”,资助对象为本科院校、大专院校、技术院校等设计教育机构。对于设计教育之外的领域,从直接的项目资助转变为设计师志愿者平台的综合支持,通过平台上一百多位以设计师为主力的志愿者的力量形成助力。目前的代表性产出包括儿童自然美学系列课件,合作的公益组织伙伴将达到五个。我们也在探索如何让更多的设计师参与到公益活动中。
2017创想奖学金计划复赛现场
社会创新家:在创基金开展的资助型项目中,适用的资助理念是什么?
秦丹枫:对于儿童美育,我们提出了“发现美,创造爱”的口号,推动儿童自然美学课程的研发与推广。设计教育方面,我们资助了像“四校四导师”这样的项目,让学生能够得到自己导师之外其他院校老师的指导。我们还资助了美院的老师做设计教育的研究。今年会更加聚焦设计教育领域,希望设计教育培养的人不仅仅懂设计,更会去承担社会责任,这样的理念也是创基金成立之初就向设计行业和社会传达的。
社会创新家:创基金近五年的捐赠收入基本稳定在一千多万元,本年度,创基金实际筹款目前进展如何?怎样看待目前创基金以设计企业为主的捐赠收入结构?
秦丹枫:我们的捐赠方一直比较稳定,大额的捐赠来自家居行业内的企业。这些企业都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基于对理事的信任和对基金会工作的认可,大部分捐赠方是持续进行捐赠的。通过走访交流了解到,我们的主要捐赠方希望基金会能够对设计教育和设计人才培养起到正向作用,和我们的宗旨是一致的。
今年的捐赠收入会尽量维持在去年的水平,并重点将一部分精力放在基金会资产的保值增值上。民政部在2018年出台了《慈善组织保值增值投资活动暂行办法》,对慈善组织的投资活动提出了要求。为通过合规投资活动来实现稳定回报,我们加入了由南都公益基金会资助,京益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发起的“慈善组织投资风险教育及保值增值助力计划”。在陪伴式的咨询指导下,完善基金会投资活动管理制度,建立资产增值保值方案,最终让基金会能够自我造血,形成良性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创新家:创基金在设立以来获得了不少荣誉,但这些奖项荣誉大部分是来自设计领域。创基金还没有受到公益领域的关注。你怎么看?
秦丹枫:我们也注意到了这样一个现实情况。今年的9月9日,99公益日,创基金将举办第五届“中国设计创想论坛”,这次论坛以“设计力•公益芯”为主题,特意策划了设计与公益跨界快讲板块。设计师们将在空间改造、设计的善意、设计思维等设计与公益共同作用的议题上开展经验交流。通过这种形式,我们希望让更多的设计师意识到设计工作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使命,也让外界来了解设计在回应与解决社会问题上的努力,拓展设计参与公益的想象空间。
社会创新家:从哪些层面可以理解创基金的创新?有哪些突破是“第一次”?
秦丹枫:第一,创基金是设计师这样一个职业群体发起成立的,设计师给基金会带来了鲜明的专业背景,设计师的理想情怀如何通过基金会这个公益组织转化成有效行动,是一个从未有过的探索。第二,创基金关注设计教育发展与设计人才培养,对现有的设计教育体系实现了民间力量的补充。第三,作为一家专业背景的公益基金会,我们尝试通过专业领域上的探索和推动来回应社会议题,建立自己的公益方法论。中国的设计师群体数量大概在1700万名左右,对比中国企业的保有量,平均每家企业拥有1个设计师,作为未来的一个创新计划,我们将探索如何影响更多的设计师在日常工作中体现社会责任理念,如何让那些有一定社会资源和专业能力的设计师投身公益行动。
文章来源|国际公益学院
图片来源|国际公益学院
网站编辑|瞿艳梅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