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作为“CGPI思享会——慈善新前沿:全球慈善与社会投资的变革”的最后一站,莱斯特·M·萨拉蒙(Lester M. Salamon)教授莅临学院深圳校区,学院董事会主席马蔚华先生、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何杰先生等嘉宾就慈善新前沿的理念、工具以及影响力投资等话题进行深度对话。思享会由傅昌波助理院长主持,王振耀院长与来自各界的60余位嘉宾共同出席了本次活动。 

 

 萨拉蒙教授表示自己是学院的“超级粉丝”

 

在对话前的主题演讲中,萨拉蒙教授介绍了从传统慈善到新慈善的六个变化:

第一,慈善的趋势从传统基金会和个人转变为不同的投资基金,已有许多非基金类机构进入到慈善领域;

第二,慈善的关注点逐渐从运营收入转移到投资成本;

第三,慈善的载体从传统的捐赠转变为多样化金融工具的使用;

第四,慈善的主体从非营利机构拓展到包括社会企业在内的新型公益机构,目标也从关注社会回报到关注社会和财务回报的平衡;

第五,慈善实践中,金融杠杆的运用范围和可撬动的资源更多;

第六,慈善的结果从关注产出(Output Focus)到关注成果(Outcome Focus)。

萨拉蒙教授认为,慈善的新前沿将建立一个全新的慈善生态,虽然受益人的角色变化不大,但参与慈善的利益相关方和工具都产生了变化——表现为更多样的行动主体、更灵活的金融工具、更大的杠杆效应等等。

 

马蔚华主席对话萨拉蒙教授

 

 

在致欢迎辞时,马蔚华主席表示:

过去几年,我一直在追求和寻找公益的“最前沿”是什么,可是一直没有找到答案。前段时间我了解了《慈善新前沿》的梗概,结合今天萨拉蒙教授的演讲,我惊喜地发现,这本书能够回答我的问题。

无论是过去从事金融行业,还是现在从事公益行业,我内心崇尚的是“创新”,我关注的是“前沿”,因为只有前沿才有创新的空间,只有创新才能不断地拓展前沿。公益领域对前沿的研究还不是很多,萨拉蒙教授在这个领域耕耘了几十年,他以敏锐的创新思维和开阔的跨界眼光,把公益和金融结合起来,将一系列公益的概念、理念、工具、方法,运用到传统的慈善公益领域,这毫无疑问是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尽管目前关于这些新的前沿理论还有很多争议,但如果没有争议,我们就没有必要研究。过去在金融领域,我坚持的是要做别人不做,但是有前途的事情,要坚持突破和创新。对国际公益学院,我也有这样的期待,学院应该要做别人没有做的事,要关注大家现在还没有认识到,但在未来有前途的理念、方法和工具。要培养将来能够回答或实践新公益的人才。

 

 

慈善新前沿中的深圳力量

 

 

作为排名国内前列的创新金融城市,深圳市在影响力投资和公益金融领域也非常重视。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何杰局长也力主推动深圳市的公益金融创新。在他担任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时,就推动福田区支持学院举办了两次影响力投资峰会,峰会发起的“社会影响力投资共识”(香蜜湖共识)已经吸引了百余家机构加入。在思享会上,何杰局长也分享了他对于“可持续金融”概念的独到见解。

何杰局长认为,可持续金融包括绿色金融和社会影响力金融。中国在绿色金融领域的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而在社会影响力金融方面,深圳注重更多的是结构和设计,包括发起香蜜湖共识、推动深圳的金融机构加入全球契约、责任投资原则、PII原则,也包括对社会企业的认证、吸引慈善信托落户深圳等等。在未来,深圳也将在金融科技领域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及英国等传统公益金融大国的合作。

同时,何杰局长也提到,目前发展影响力金融,比较大的困难是公益领域非常关注,而来自金融领域的关注仍然较少,合作也不多。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深圳有所尝试,如设立社会责任专员等。

就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如何合作这一问题,萨拉蒙教授给出的建议是,找到两到三个可以真正落地实施的项目开展活动,践行政府、金融机构和私营部门的协作,从而产生实际可量化的结果。通过充分的动员不同领域的资源,达成大家的共识。而从政府的角度来说,需要通过更好的政策鼓舞其他参与方开展类似社会影响力债券的项目。

何杰局长充分肯定了政府在影响力金融中的重要作用。政府的号召力和政策的倾向性会对公益金融产生很大的影响。如目前在绿色金融债券领域,政府的补贴政策就非常具有吸引力。

 

问答环节

 
在现场提问环节,一位关注在海外中国企业发展的观众提出了两个问题:
第一,在非洲有很多中国企业,也在践行当地的社会责任,对于海外中资企业,如何平衡财务回报和慈善目标?如何将自身的优势与当地的慈善需求结合?
 
第二,海外中资企业目前的公益活动还是与中国相关。如何使用慈善新前沿的理念和工具与国际结合?
 
就此问题,马蔚华主席认为不能低估包括非洲或“一带一路”国家的公益理念,中国的对外投资,也要考虑和影响力投资与社会责任相结合,并在当地践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公益行动和社会影响力投资行为。但同时要充分了解当地的法律、风俗、文化和宗教,以更好地开展各类公益活动并取得好的成果。
 
萨拉蒙教授认为,他相信很多在非中资企业的工作已经超过了企业社会责任的范畴,而正式进入公益领域,建议这些企业创立自己的基金会,以更好地实践公益。同时,应当注意通过各种创新手段,为非洲本土的慈善机构带来改变。
 
另外,有观众提到财务回报和社会回报的关系问题,究竟是做公益的同时顺道获得投资回报,还是做投资时顺带做了公益慈善?
 
萨拉蒙教授认为,投资的回报和社会回报两者并行不悖,是一种同时进行的状态。在对项目进行设计时,可能会有对这两种回报何时显现的预期,但在长期来讲,目标肯定是既有投资回报又有社会回报。这就需要有耐心的资本进入,而不能急功近利。先通过对行为主体的赋能,使项目成效得以显现,社会汇报开始出现,而投资回报也会逐渐呈现。

 马蔚华主席从历史的角度,认为历史上一定是先有财富,再有慈善和公益,“达则兼济天下”。但现在的公益已经超出了传统慈善的范畴,不仅是扶贫济困,还要推动社会发展。这就要求在从事经济活动时,不仅考虑正面的财务回报,还要考虑积极的社会影响力。只有这样,才有助于解决社会问题。

何杰局长则从“初心”的角度进行了阐释。行事的初心也将直接影响具体的行为。
 

3月10日至13日,四天四城,行程逾3000公里,萨拉蒙教授如同一位布道者,将慈善的新理念、新经验和新前沿带给每一位关注公益慈善行业发展的有识之士。下一期也将为您整理萨拉蒙教授的演讲全文,敬请关注。

本次思享会围绕萨拉蒙教授历时三年研究撰写的新书《慈善新前沿:重塑全球慈善与社会投资的新主体和新工具指南》举行,该书于2018年由国际公益学院引进译介,中文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2019年3月出版。

 

文章来源|国际公益学院

图片来源|国际公益学院

网站编辑|瞿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