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未成年人因沉迷网游引发的悲剧时有发生。前不久,江苏一名13岁少年坠楼身亡,家长怀疑孩子因沉迷游戏坠楼。类似事件不断引发举国关注的同时,国内重要游戏制作商腾讯公司也公布了新的防沉迷措施:9月15日起,该公司将对网游《王者荣耀》的新用户身份信息与公安权威数据平台进行比对,以此为标准决定是否将新用户纳入未成年人防沉迷体系。一边是吸引力强大的网游,另一边是好像还没那么强大的防沉迷系统,两者之间的鸿沟,该如何填补?我们需要怎样的行动?“忍不住想玩,不玩就闹心”“昨天我杀了好几个人,差点到决赛圈了,结果被人用平底锅敲死了。”二年级小学生小宇说起在玩的游戏,眉飞色舞。“忍不住想玩,不玩就闹心。”一个学生说,在刚刚过去的暑假,“每天玩游戏,有时一玩就是一天”。
学生玩的手游主要有《绝地求生:刺激战场》(俗称“吃鸡”)《王者荣耀》《英雄联盟》《荒野行动》等。前两款可以组队,互动性强,较易上瘾,而其中不乏暴力场景。“砍人比较爽,赢了很开心。”被问及“游戏最吸引你的是什么”时,初一学生小涛脱口而出。一些学生表示,游戏中的吵嘴可能会演变成现实中的“单挑”或斗殴。
解放军陆军总医院成瘾医学中心原主任陶然说,15年来他治疗了8000多个网瘾青少年,几乎全都有暴力冲动,半数以上有过对父母扇耳光、将父母按在地下踹打的严重暴力行为。“这些孩子的暴力倾向大都源于网络游戏。”
不仅如此,沉迷网游危及未成年人视力和学习成绩也是诸多专家痛心的焦点。“手机屏幕有频闪,图案和亮度变化频繁,玩网络游戏时需要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眼睛无法放松调节,极易引发近视。”浙江省眼科医院杭州院区视光诊疗中心副主任侯立杰说。学生因耽玩网游而成绩逐渐下降直至辍学,更是半月谈记者走访中屡见不鲜的案例。
“未成年人一旦爱上网游,往往会深陷其中。”许多专家的叹息声中,一个问题浮现出来:网络游戏的“防沉迷”措施,去哪里了?“防沉迷”,一道容易攻破的墙?尽管许多网游和手游都设计有防沉迷系统,包括实名制验证、游戏时间限制、收益限制等功能,但实际应用中,这些措施无法排除通过借用验证资格、更换账号等方式“攻破”的可能,难以切实发挥作用。
2017年7月,腾讯启动了游戏“限时令”:12周岁以下(含12周岁)的未成年人每天在《王者荣耀》中限玩1小时,且每日21:00-次日8:00之间禁玩,12周岁以上未成年人每天限玩2小时,超出时间后将被强制下线,当天不能再玩。“限时令”高墙虽已筑起,自制力差的未成年人找到打洞的工具却并不困难。
此外,一些交易平台还出现了游戏账号代练、租赁游戏账号等交易链接,租赁账号价格每小时仅几元钱,还可选择游戏人物和级别。“完全不需要自己注册账号也能玩。”广东初二学生小奇说。
怎样织密管护网?
一边是防沉迷系统努力升级完善,一边是相关平台“魔高一丈”,让未成年人得以耍小聪明“钻空子”。如何走出这一“猫鼠游戏”的怪圈?专家认为,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游需要更切实而尽责的监管手段,多方织密协同管护网。
——相关网络交易平台进一步完善交易监管。相关网络交易平台违规上线账号交易链接、销售真实身份信息等行为,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未成年人防沉迷体系的作用。对此,法律专家建议,应由工商、网信等部门联合巡查,严肃处理此类行为,相关电商平台也应加强自查自纠,定期清理平台内的违法违规链接。
——创新未成年人身份识别技术。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学者陈一天等专家认为,应引入能有效判断年龄的面部识别技术,通过登陆验证、游戏新关卡重复验证等手段,强化对未成年玩家的识别与限制。半月谈记者了解到,腾讯公司在人脸识别、视频验证、语音验证等新技术方面已有探索,但还多处于实验室环境的测试与验证阶段;此外,人脸识别技术的升级也涉及用户隐私保护问题,目前缺乏妥善方案。
——父母与学校应发挥更积极的引导作用。安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主任方双虎教授等专家表示,一方面父母尽可能做到高质量陪伴,以耐心说服与严格教导并重方式引导孩子远离网游沉溺,同时自身也应在节制网络娱乐方面作表率;另一方面学校则应在组织适合未成年人身心需求的校园活动方面下功夫,填补其精神需求的空白。
——政府监管部门和游戏开发公司须形成尽责共识,织密协同管护网。北京邮电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谢永江认为,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游需要企业更明确地承担起社会责任,政府也当在监管方面更为尽责,对企业损害公共利益行为明示红牌,优化网游负面效果治理成本的分摊方案,从而建立起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的长效机制。
原文转自丨善达网
图片来自丨善达网
网站编辑丨李雅颂
文章来源: 善达网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