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们企业化了,但还是保有重视家庭的亚洲价值观。我们在做任何业务决定时,考虑的是它将如何影响所有人,这包括管理层和职员。我们的业务模式是如何让公司变得更好,这样人人都有工作,不会有人因自动化而失去饭碗。”

——黎良殷

“我们希望通过聘用外人,从不同的视角看问题,让公司能有更好的发展。不过,我们也有严谨的筛选过程,确保接棒者与家族的文化和价值观匹配,并能分享发展公司的理念。”

——陈国辉

说到波拿酥饼与蛋糕店(Polar Puffs & Cakes),相信新加坡人都不陌生。无论是在加油站的便利店,或是设在商场的销售点,都可以找到这个以香酥咖喱卜(curry puffs)著称的本地糕点店。不说不知道,这个名为“波拿”的糕点店,是因被外籍人士念成了“Polar”,才有了这个英文名字。

波拿的创办人陈庆祺在上世纪20年代从香港南来新加坡谋生,当时他的兜里只有九毛钱

 
早期的“Polar”坐落在谐街,是附近富商最爱流连休息的场所

陈庆祺靠着辛苦工作和省吃俭用,于1926年在谐街(High Street)51号开设了第一家Polar咖啡座,圆了开餐厅的梦想。由于地点靠近新加坡河,Polar咖啡座售卖的奶油牛角、奶昔、冰淇淋、咖喱卜等美食,成了附近富商最爱流连休息的场所。即使是在日治时期,咖啡座的生意也相当红火。

波拿创办人陈庆祺

进入加油站和购物中心

后来由于政府征地以建设新的国会大厦,波拿在1986年迁移到位于莱佛士坊的华联中心大厦。由于租金高加上当时流行零售面包店的概念,波拿从咖啡座转型成为外卖形式的门市店,并在麟记路(Leng Kee Road)设立了中央厨房,以便为这家门市店供应产品。后来为了取得规模经济,波拿不断增设零售店面,生意越做越大。

波拿业务的另一个突破发生于1996年,通过与埃克森美孚合作,波拿在约70个加油站内设立了零售店。后来随着市区外购物中心逐渐崛起,波拿也进入购物中心,与客户的接触点从原来的不到10个,迅速增加到超过100个。为满足业务扩展的需求,波拿在1998年将总部和工厂搬迁至兀兰。

将家族经营转成家族持有

辗转至今,拥有波拿的陈氏家族已开枝散叶,进入第五代,其中不少人已成为专业人士,移居海外。为了能让这个家族企业成为百年老店,并取得进一步扩展和打入海外市场,家族在2011年决定将这个企业从家族经营转型成家族持有,并从该年开始,聘用外人出任总裁和财务总监等高级管理层。同时,在公司内担任高层的陈氏家族成员也逐渐卸任,从原本的七人,缩减到目前的两人

目前在公司掌管人事部和负责开发文化遗产产品的陈国辉(43岁),是这家家族企业的第三代传人。

他说:“我们希望通过聘用外人,从不同的视角看问题,让公司能有更好的发展。不过,我们也有严谨的筛选过程,确保接棒者与家族的文化和价值观匹配,并能分享发展公司的理念。”

陈国辉(左)和首个外人总裁黎良殷

黎良殷(48岁)就是陈氏家族精挑细选后,聘请的首个“外人”总裁

他在受访时表示,外来管理层和家族之间难免会在看法上出现分歧,但因家族成员有明确的目标,希望公司能取得增长,因此往往能化解这些冲突。

他说:“例如在拓展公司的时候,家族成员希望能通过建立自己的门市店面进行扩充,从而进一步建立波拿的品牌,而我们则建议通过和便利商店合作,利用他人的资源拓展,同时也建立自己的品牌。经过讨论,家族成员认可了我们的建议,而这也凸显了外来管理层可以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为家族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不再“保送”家族成员进公司

随着企业管理层的转型,波拿在2013年决定结束“保送”家族成员进入公司任职的做法,同时计划将现在由三名家庭成员担任董事的家族董事部扩大,加入独立董事

黎良殷说:“虽然波拿从家族经营变成家族持有,但未来难保有家族成员对这个行业感兴趣,并愿意在公司服务。因此,家族在去年决定,从第四代起,有兴趣加入家族企业的子孙必须通过正常的申请面试程序,以确保其技能和知识能够为公司做出贡献。”

积极开发中泰越市场

黎良殷透露,波拿与埃克森美孚的专属合同已经到期,现在公司也开始与7-Eleven合作,准备今年内,在7-Eleven旗下的便利店和油站开设200个销售点

同时,波拿也计划在未来两年内,将门市店面从目前的23家增加到35家,并将现有的小餐馆进行改革扩充,转型成为可“叙述”波拿历史的复古小餐馆,让在1926年的波拿咖啡厅红极一时的糕点和饮料再现。同时,波拿也积极开发包括中国、泰国、越南等地在内的海外市场,并研发冷冻食品。

面对一系列拓展计划,无论是生产,还是门市,都面对人手不足的压力。随着政府收紧外劳政策,以及餐饮业因工作时间长、收入不高等因素难吸引本地人加入,黎良殷坦言只有靠自动化和重新设计业务流程来提高生产力

拟让顾客自行操作以省人手

目前,波拿共聘用了约400人,其中一半在生产线,另一半负责零售。现有的半自动生产线,一年大概可生产700万到800万个糕点,包括鸡肉派、咖喱卜、金枪鱼派等。公司打算引入新的生产线,将现有的产量提高三倍。

黎良殷表示,目前生产线需要15人操作,采用新系统后,人手可减少到七人,在提高产量的同时,多出来的人手还可转做其他工作。

在门市方面,黎良殷也打算引入自动订单系统,让顾客在订购蛋糕的时候可自行下单。同时,他也准备重新设计业务流程,例如将糕点柜的开口转向面对顾客,由顾客自取产品,从而减少对人手的依赖。

他说:“这样调整下来,每个店面可从原本需要四个人打理,减少到三人。三家店节省的人工就够开一家新店,而且这些员工已熟悉运作,到了新店马上可开工。由于很多项目都变成顾客自助,员工的工作量也不会显著增加。”

值得一提的是,因自动化和业务的扩展相辅相成,公司大力采用机械,不但没有危及员工的饭碗,反而因增加了员工的生产力和技术含量,让他们的收入得到提高,从而得到员工对自动化的支持

黎良殷笑说:“有时,我的员工还嫌现在的机器不够快,向我们建议换机器。”

保持雇主与员工“亲情”文化

黎良殷坦言,保持雇主与员工之间似家人的“亲情”文化,也是推动员工接纳自动化的重要因素。

他说:“公司的价值观和‘亲情’文化非常类似。虽然我们企业化了,但还是保有重视家庭的亚洲价值观。我们在做出任何业务决策时,考虑的是它将如何影响所有人,这包括管理层和职员。我们的业务模式是如何让公司变得更好,这样人人都有工作,不会有人因自动化而失去饭碗。”

我们希望让公司能代代传承,这不单是指股东,也是为了员工,因为当他们在这里工作,他们就是波拿家庭的成员。一直以来,我们称呼自己是Polar家庭而不是Polar公司。在这里工作,并没有管理层和职员之间等级上的隔阂,大家都是真诚以待,并尊重对方的看法。当管理层需要做某种改变时,我们会告诉其他职员,他们给予支持,而当他们反映了任何担忧时,我们也认真采纳。”

极力推动自动化

一些老牌子的餐饮业者,担心会失去食物传统的口味,而不愿将生产过程机械化。对此,黎良殷表示并不担心。

他说:“机械化并不代表会失去原味,事实上所谓的机械化,就是要找到可以仿照手工制作的机器。我们在机械化前,会制定产品的口味特性,并寻找可以复制出这个特性的机器。制定口味特性是个很繁琐的过程,我们需要花费一年时间寻找适合的机器。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业者不愿意尝试机械化,他们一般是买了机器再做产品,结果发现产品的口味改变了。”

虽然黎良殷极力推动自动化,以满足公司扩展的需求,但他也表示,由于客观环境和市场需求的限制,很难达到纯自动生产,因此半自动化在公司的营运中也是必不可少的。

以准备开设的复古小餐馆为例,部分产品如奶油牛角的最后加工,就需要在店内完成。另外,现有工厂的面积无法容纳全自动化系统。

黎良殷说:“若要将整个生产线全自动化,厂房需要1万5000平方英尺,生产线需要直通食品的冷藏库。目前,我们正在和裕廊集团(JTC)商讨,看是否能设计建造更符合食品生产所需的厂房。”

整理 | 林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