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设计”一词,最早出自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巴巴纳克(Victor Papanek)在1963年所出版的著作《为真实世界而设计》(Design for the real world)中,他认为,设计师的设计发想来源,应该从过去的对象,转向生活形态和人。
时隔逾半世纪,当今的专家又是如何定义社会设计呢?社企流与智造世务所在台湾联合举办「从设计到社计」讲座,邀请台湾大学社会系教授陈东升,以及台北世界设计之都项目办公室执行长吴汉中分享如何运用社会设计。
当社会学遇见设计 挖掘问题根源并解决
“社会学讲的社会设计,操作方式会因为你面对的对象、想解决的问题而有所调整跟差别,虽然也可以用设计思考,但不会这么严格遵守步骤。” 台湾大学社会系教授陈东升认为,社会学重视社会问题的根源与解决,提供设计专业另一种角度,藉由视野的转换,设计可晋升为“社计”。
他引用日本著名设计师山崎亮的观点,表示社会设计是“一个人、十个人、一百个人、一千个人能做的事”,所有人皆可参与,“学社会学的在想这个世界时,从不会认为我们是孤独的一个人。” 并非只有设计师才能参与设计,专长在社会学的陈东升表示:“从自己的位子,想想可以怎么做,三年或五年之后可以连结到谁,产生怎样的影响,要成就什么目的?”
因此他于系上开设《社会经济组织的创新与设计》此课,以实地考察及实作方式,让学生观察并提出解决方案,目前已创造超过5个社会企业。“社会设计很简单,就是让社会每个成员拥有尊严的生活。”他认为,设计须以人为中心,并分享学生实作成果:玖楼。
在台北租屋,对许多年轻世代而言,是一大沉重的经济负担。陈东升的学生王维纲反其道而行,将5间不同的老公寓改造为共生公寓“玖楼”。以分摊昂贵租金的方式,让短期房客负担较高租金,长期房客则用低于市价行情的价格,入住具设计感的房间,有特殊专长者,例如擅长绘画,则可将绘画作品挂在公共空间,折抵租金,并提供公益或社企团队,免费作为办公室,厨房不定期举办共食聚会鼓励交流。
陈东升表示,“玖楼不只着眼在居住这议题,它也让住在这里的房客有互动的机会。” 除了团体间的交流,强化都市上班族薄弱的人际网络,部分与玖楼合作的屋主仍住在原地,利用混龄分租,让青壮年房客得以与屋主长辈互动,解决都市居住正义问题的同时,达到世代传承的目的。他也提到,“社会设计要想到机制,利用空间作为平台,去连结其他关心这个社会议题的团队或人。” 如此一来,要向公众推广社会设计理念的可行性将随之提升。
不只追求美感 “台北世界设计之都”让设计贴近市民需求
社会设计的概念不仅能发挥在社会企业,甚至整个城市都可是实践的场域。台北世界设计之都项目办公室执行长吴汉中于演讲一开始,便提问:“如果可以替这城市进行改变,你想进行哪样的改变?”
社会设计为本次台北世界设计之都关注焦点之一,期望不将设计局限于硬件美化,藉此让大家思考用设计改变城市的可能。计划期间,与设计师聂永真、社会企业人生百味合作,重新设计包装泡泡糖,交由街卖者贩卖,期望将设计带入大众生活场域。
吴汉中认为,社会设计应深入市民生活的领域,藉此彰显城市的人文历史特色。他举例到,在京都即使是便利商店,也必须符合该城市的整体色调,“这是一个社会处理文化与自然议题的态度,比美感还重要。”
除了凸显城市风格,社会设计亦可为特定群众找寻存在价值。他说:“台北世界设计之都希望长期努力的事情不要只是美美的,而是有更多的社会影响力。” 他以荧光及大地色系两套清道夫照片为例,调查现场民众意见,结果发现,民众普遍觉得清道夫的衣服要很亮才安全,但是当民众为使用者时,却不希望被辨识出来,反而选择大地色系。由此看出,设计必须能响应使用者需求。
跨领域专业结合 迸发社计新火花
不同专业可赋予设计更多元的定义,陈东升利用课堂,带领年轻世代观察社会问题,进而提出解决方案,孵育社会企业;吴汉中则将设计融入市民生活,改变街景同时,亦关注实用需求。
“设计可不可以不再只是一个各别的领域,从社会学、都市规划到景观设计都可以结合?我们有没有办法开创更多公共服务的机会给年轻世代?”吴汉中认为,社会设计藉由跨领域的结合,可激荡更多火花,也是新生代设计师可努力的方向。
文章来源: 社企流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