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经领导着中国最具品牌影响力之一的商业银行,以过人的胆识在资本市场“且歌且舞”。在他执掌的15年间,招商银行从一家仅有30名员工的深圳地方性小银行,发展至机构网点超过1000家、员工超过5万人的全国第六大商业银行,全球排名44。

他就是招商银行前行长马蔚华,中国最具创新意识的银行家之一。出人意料的是,马蔚华离开招行当天,就投入到公益事业,如今的他,已是公益组织的领导者。是什么促使他从商业领域转身,投身公益,这位金融界的领军人物又将给公益事业带来怎样的新思路?近日,马蔚华在深圳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谈公益,谈从业经验,谈对深圳发展的建议。

对于深圳,马蔚华充满自信,“金融与科技的结合,会是深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深圳汇聚了最新技术、国际资本和最佳人才,深圳的发展后劲将会是整个中国最好的。”    

收获内心愉悦 卸任行长投身公益和教学

马蔚华回忆,早在招行任职时期,自己就已经广泛涉足公益事业。招行很早就发布了企业社会责任书,走在全国上市公司前列。招行在云南省两个县的扶贫工作至今已近20年,每年派出4位支行行长去当副县长,帮助当地百姓脱贫致富,力图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有一次我到云南大学讲课,一群学生跑上讲台说,我们都是你的员工。”原来这些孩子都是招行培养上大学的。令马蔚华记忆深刻的是一位名为臧金贵的支行行长。1999年,臧金贵代表招商银行赴楚雄州定点扶贫,挂职担任永仁县副县长。2000年4月23日,臧金贵从扶贫项目——直苴希望小学建设工地返回,突发脑溢血,终因抢救无效不幸逝世,年仅49岁。

“臧金贵追悼会那天,整个县城几乎万人空巷,许多人从很远的地方来祭悼他,有的农民在灵前放声哭泣。”马蔚华告诉记者,臧金贵生前四处奔波呼吁,为县里希望小学工程争取到启动资金;他和其他同事一道为永仁县引资10余项共达800余万元;他通过调查研究后实施的“济困助学工程”,共扶持特困中小学生288名、大中专生8名。后来,云南当地把臧金贵的事迹排成彝剧,还在直苴希望小学建起了臧金贵纪念碑。

这件事给我的触动很深。我干企业这么多年,在招行整整15年,眼看着招行成长起来。后半生想干点别的事,既对社会有意义也能让自己觉得愉悦的事。”马蔚华回忆,其实当时有很多企业和机构高薪聘请他,但他都婉言谢绝了,已经实现财务自由的他,决定在人生的下半段开始一段不一样的征途。

2013年从招商银行行长任上退休后,马蔚华一直担任壹基金理事长至今。2015年11月,马蔚华出任国际公益学院董事会主席。该学院由比尔·盖茨、牛根生等五位中美慈善家联合倡议成立。学院致力于提升中国公益教育专业化水平,促进公益慈善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全球慈善事业改革创新。

投身公益,在马蔚华看来,是一种别样的人生体验。15年行长经历,每一天都面对着巨大的经营风险,承担着重大责任和业绩指标。他认为15年已“过足了瘾”,这期间,他将一家银行做到了世界500强,接下来应该做点别的事。

“人生就是百八十年,不能老做一样的事,”马蔚华说,“做公益,心里很愉快,不像做商业,每天都背负着风险和责任的压力,做公益挺有意思的。”

卸任行长以后,马蔚华经常到学校里传道授业,目前担任20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还经常在清华五道口、中欧、长江、交大安泰等商学院给中小企业高管上课。他认为走上讲台不但是传授自己的经验与教训,更能从年轻人身上吸取许多有益的东西。“学生提的问题,基本是前沿问题;媒体关心的问题,基本是热点问题。如果你能把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都把握住,你的思想就不会落后。”马蔚华说。

从银行家到公益组织领导者,马蔚华为公益事业发展带来新思路  朱洪波 摄

倡导“狼性精神” 用企业管理理念做公益

投身公益事业后,银行家背景的马蔚华提出“公益+金融”的理念,通过慈善信托、公益创投、社会影响力债券等推动公益事业发展。马蔚华认为,全球的公益事业在转型,非常重大的发展趋势是公益组织向现代企业管理转变,实现公益和金融的结合。

商业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股东回报率最大化,公益事业追求的是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效益最大化,这两个机构的性质是完全不一样的,但二者却可以有共同的管理模式。”马蔚华说。

马蔚华详解了他眼中的公益组织运营方式:用现代企业的理念和模式管理基金。他认为,不管是做公益还是做金融,都要控制成本,都要提高资金使用率,都要控制风险,这就是两者的共同点,也正是他轻车熟路之道。

“我把公益慈善组织比作一个商业银行,我们每天都在寻求捐款。”马蔚华说,“人人公益,这就相当于零售业务。NGO组织用钱要防范风险,如果把钱用出问题了,就是我们最大的风险,别人就不信任我们了。于是我们建立了资产负债、内审、外审、信息披露制度,激励和约束机制也在探索。”

“传统慈善机构对新的变化了解不足,对市场竞争没有概念。”马蔚华认为,开放意味着竞争和机遇,做公益也必须有“狼性精神”。他在公益组织也开始推行过去在招行的做法,把下属推到市场一线,让其一家家银行、一个个平台宣传自己,展开营销。谁的市场形象好,谁的品牌好,谁的效果好,谁的公益平台就有吸引力,市场资源就会向之倾斜。结果就是参与竞争的公益组织能更好地为被捐款人服务,设计更好的公益产品,减少风险,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最终惠及更多的人,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马蔚华说,这正是未来中国公益事业活力的一种体现。没有竞争就没有活力,公益不应是一潭死水。“这在美国就已经很普遍。有竞争,才有创新,才有活力,才有高质量和效率。”

“当前经济发展有两个特点,一边是财富急剧增长,一边是环境破坏、贫富差距拉大。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方式是,让这些创造财富的企业,从一开始起步时就将财务指标与社会影响力共同作为发展目标。”以此为目标,马蔚华积极推动“影响力投资”在中国的发展。影响力投资也称为社会价值投资、社会效应投资,是指在投资过程中不仅考察财务收益,也要考察投资项目的社会和环境影响。

他认为,企业只是单纯追求利润,确实可能获得很高的经济回报。但是这样的公司,在未来是不会获得广泛认可的。随着影响力投资理念的形成,投资者也会通过“用脚投票”的方式,在资本市场表达对企业除经济效益以外社会价值的评价。

“所有的社会难题,只有把它变成有利可图的商业机会,才能彻底得到解决。”在采访中,马蔚华好几次引用美国学者德鲁克这句话,而这正是影响力投资的意义。“以美国为例,多米尼400社会指数是第一个以社会性与环境性议题为筛选准则的指数,从投资者认可角度来看,已经跑赢了标普500指数。”马蔚华说,“影响力投资在中国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标准。我们正在准备推出中国的社会影响力投资指数,从无到有,任重道远。”

马蔚华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 朱洪波 摄

看好深圳后劲 “金融+科技推动深圳高质量发展”

作为一名全国政协委员,谈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马蔚华很兴奋,他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对深圳来说是个机会,深圳未来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因为深圳具备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它的结构调整比较早。“所以我给深圳市相关领导建议:从深圳速度到深圳质量,然后提升深圳标准,最终实现深圳创造,这是深圳的发展路径。”

“深圳有两个重要特点,一个是现代金融服务业很发达,第二个就是科技产业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这两条非常有意义。”马蔚华说,“金融和科技的产业结合,不仅能推动深圳经济的高质量增长,还将带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建设。”

对标国际,现在全世界都呈现一个发展趋势:金融中心都在建设科技中心。比如纽约,在纽约州的富兰克林,科技型企业已经超过1000多家,科技人员过去5年年均增长33%,增速仅次于硅谷,已成为美国第二大科技中心。伦敦、新加坡包括香港也都在向这方面努力,其实质都是金融和科技产业的结合。

“金融与科技的关系,在物理学有‘相似相溶’的原理,即分子结构相似的物质之间可以互溶;在经济学叫互补,即1+1大于2。”在马蔚华看来,金融和科技企业的结合具有非常大的内在性。他认为金融机构就是一个高质量的数据公司,也是个IT企业。既然是数据公司,就完全可以用大数据规律,把金融企业做成一个金融科技企业,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这些技术减少成本、提高效率。

另外,他认为,金融和科技结合,还能助推科技的发展。深圳有那么多金融机构,有那么多风险投资,可以充分支持创新科技的成长,所以深圳的科技企业成长很快。此外,科技和金融结合,还可以延伸产业链的上下限,可以使这个城市的产业链更加完善,比如带动物流、中介服务的发展,进而带动一个中心城市的发展。

早在五六年前,马蔚华就在达沃斯论坛上讲要提高GDP的质量,有质量的增长才是有竞争力的GDP。“按照中国GDP的增长速度,我们超过美国是很简单的事,但是就算你超过美国了,你GDP的质量跟美国比还是有差距,所以我说一个国家的GDP要有竞争力,必须提高发展质量,要有技术含量。”

“就当时来说,技术含量有三个指标,一个是科研经费占GDP比例,一个是科技成果转化率,还有一个是技术进步对经济的推动力。从这几个指标来看,深圳都具有明显的优势。”马蔚华指出,深圳在每一个时代都涌现出大量创新企业。上世纪80年代是招行、平安、华为、万科,90年代是比亚迪、腾讯,现在是大疆、柔宇这些企业。“一批又一批创新企业诞生,源于新技术在这里可以得到资本的支持,所以它就在这里落地生根。”

“深圳汇聚了最新技术、国际资本和最佳人才,深圳的发展后劲将会是整个中国最好的。”马蔚华笑吟吟地说,“金融与科技的结合,会是深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退休后的马蔚华实现了从银行家到公益组织领导者的转变。朱洪波 摄

人物对话 “你一定要知未来、懂世界、识宏观”

南方日报记者对马蔚华的专访持续了整整两个小时。虽然年过六旬,他依然精力充沛,说话底气十足,逻辑性也强,回忆当年的一些细节时,时间竟能精确到某年某月。更难能可贵的是,在两个小时的访谈里,从他身上依然可以看到一个企业家和改革者的务实和热情。

谈从业经验首先要一心一意去做一件事

南方日报:您把一个籍籍无名的地方性小银行打造成全国第六大商业银行,全球排名第44,能跟我们分享一下经验吗?

马蔚华:要成功,我觉得一个人首先要一心一意地去做一件事。我到招行后,我就把它当成自己终身的目标,我当时还有十几年的工作时间,我说这辈子就干这一件事,不再想别的了。只有这样,你才能有长远的打算,你才能设计一些长远的规划,你才能心无旁骛地做这件事。我觉得每一个人都能“成事”,就看你能不能安下心来,心无旁骛地做这件事。

第二,就是你要具备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我既然接手公益组织当理事长,就要认真去做,这就是我每天忙的原因。只要是你答应了别人的,你就得认真去做。我现在经常去参加论坛或讲课,但每参加一个论坛,每讲一次课,我都会充分的备课,提前看很多材料,连坐飞机我都在抓紧时间看材料。我不能糊弄别人,我拿自己的经验和所知与年轻的企业家们分享,我就要尽最大的努力把课讲好。对每一件事都如此,只要你答应了,就好好去做,这就是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只有如此,人家才能信任你。你糊弄一次可以,但最后人家就不信任你了。

第三,要有好奇心和进取心。我当行长的时候有两个习惯。一是坚持业余时间到学校讲课,然后让学生和老师提问题,我觉得老师和学生提的基本都是前沿问题。你不一定每个问题都能回答得尽善尽美,但是可以增加你的好奇心,从而产生求知欲;另外我每到一个地方都邀请媒体交流,媒体关心的基本都是热点问题。如果你能够把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都能把握的话,我觉得你的思想不会落后。当时作为商业银行行长,我有三句话经常跟员工讲,就是不知未来者无以评判当下,不知世界者无以理解中国,不知宏观者无以处理微观。你一定要知未来、懂世界、识宏观。

南方日报:作为一个企业家,您认为企业家精神涵盖哪些素质?

马蔚华:我认为企业家精神有五大精神:第一,要有胸怀全球的大视野;第二,要有因势而变的经营观;第三,要有创新创业的进取心;第四,要有诚实守信的价值观;第五,要有报效社会的责任感。我认为这五大精神就是企业家精神。我是个职业经理人,但是我一直敦促自己以这五大企业家精神作为榜样,去做一个好的职业经理人。

谈当下生活现在比过去更忙,但心理压力小了

南方日报:从招行退下来后,您都在忙些什么?

马蔚华:除了公益事业,就是去教书当老师。我去教学,也是希望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年轻人。我在20多所大学担任兼职教授,清华五道口、长江、中欧,我都讲。在清华五道口,一个班讲两天课就是十五六个小时。

南方日报:您现在比过去当行长,更忙了还是轻松些了?

马蔚华:更忙了,但心理压力小了。现在没有指标压在头上。我现在主要忙讲课、演讲、参加交流等,我觉得也是挺有意义的事。昨天还给青岛的企业家讲课,我的日程表每天都是满满的。但是太忙我也不太满意,准备砍掉一些事务。我现在每天睡六七个小时,几乎从不午睡,出国也没有时差,身体还不错。

南方日报:您的身体这么好,怎么锻炼的?

马蔚华:我主张多吃饭,少睡觉,不锻炼。多吃饭,你一定要保持旺盛的食欲,你才有好的体质。但吃多了胖怎么办?就需要来平衡,那我就少睡觉。不是说不睡觉,我觉得有6个小时有质量的睡眠足够了。你躺在床上10个小时,睡不着也没用。我睡眠质量高,躺床上5分钟就睡着,深度睡眠的比例比较大。说到不锻炼,我解释一下,这个不锻炼不是完全不运动,是不像王石那样去爬山,太辛苦,我喜欢轻松的运动,比如徒步,我每天徒步一万步。你要能够好好睡6个小时,又有旺盛的食欲,说明你身体是很好的。

南方日报:如果有一天真的到了你想休息的时候,你希望过怎样的生活?

马蔚华:看看书、写写东西,跟朋友喝茶交流,总之,让自己轻松点儿。

南方日报:最近在看什么书?

马蔚华:最近在看关于影响力投资的几本书。有一本是澳大利亚人写的,有一本是曾经在洛克菲勒基金会工作过的美国人安东尼写的。我还在看印度一个首富写的书,叫《拥抱死亡》,作者也是个慈善家,写得非常好。很多人都惧怕死亡,但死亡又无法回避,你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我现在正在让出版社把它翻译成中文出版。

(作者:谭冰梅 皮韦)


对马蔚华老师课程感兴趣的同学们,快加入公益网校课程学习吧!

《国际公益金融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本课程由国际公益学院董事会主席马蔚华给大家讲授,共同探讨和学习“公益+金融”的创新模式。主要围绕国际公益金融的发展历程,公益金融逻辑和框架进行了梳理和小结。同时,分享和探讨了慈善信托、影响力投资和小额信贷在中国的实践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