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益职业面面观:特点与种类
## 职业的特点
社会性:对他人或社会要有用承担社会分工中的角色和任务,能够解决特定问题,做出特定的社会贡献
技术性:从业要有门槛完成职业活动需要有专门的知识、技能、甚至理论,使从业者比较容易、且比较快速的完成职业工作、达成职业目标
经济性:从业者要有收入给从业者带来一定的报酬。
## 公益被称为人类社会财富的第三次分配
第一次分配的主体是商业企业(也被称为第二部门),这次分配以效率为原则配置资源,创造井分配经济财富
第二次分配的主体是政府(也被称为第一部门),它借助公权力,通过税收等方式,以公平为原则,追求国家利益和执政的合法性
第三次分配的主体是公益(也被称为第三部门),以自愿为原则,将富裕的时间或财富等分配给有需求的弱势群体或社会问题,以此促进社会公平,并生产社会资本,增加社会信任
## 公益职业的特定
**社会性**的独特体现——公共性与社会价值感
正是由于公益这样的特点,使公益职业对社会的价值和贡献具有公共性。这一方面体现在为某类人群、社会、世界带来益处,一方面体现在其使用的是社会资源并享受税收优惠。因此公益职业既具有鲜明的社会价值感及意义感,又因公共性而必须接受来自社会的监督。
**技术性**—价值观、公益伦理、爱也是技术性的重要内涵
公益职业的技术性将不局限于职业精神和专业技术,价值观、公益伦理、爱心都是公益职业应该具有的技术内涵。这是因为公益职业要解决社会问题,对社会问题的认知以及价值观是做好公益职业的重要基础。
**经济性**—志愿精神和共建精神
从事公益职业虽然有工资,但其工资水平相对较低,这使公益职业仍带有一抹志愿精神的色彩。从业者所获得的经济回报并不是主要的职业激励,相反其他职业回报的价值会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