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法》与中国公益伦理转型

默认教学计划
(0人评价)
价格 ¥59.00
教学计划
承诺服务
该课程属于 2021年华东公益慈善班线上课程专题班级 请加入后再学习

# 依法行善,一场深刻的社会革新
## 《慈善法》开启我国依法行善原理
依法行善,是中国公共伦理与社会价值的全面转型
2016年《慈善法》的颁布与实施,开启依法去行善元年
## 满足经济发展之后行善需要的基本法律
随着经济的日益发达展人们对慈善热切期盼
财富的洪流导致社会建设跟经济建设之间出现了不协调
现代善知识的缺乏社会领域法律的缺乏使国家面临着较大挑战
《慈善法》的颁布,满足了中国社会全面向善的基本需求
## 善经济与中国的善知识、善伦理的建立
在新的发展阶段,迫切需要善知识的弘扬与善伦理的提升
对于推进市场经济建设刚刚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中国,是一个重大的考验
以经济建设为重点如何弘扬社会价值?这需要找到新的社会逻辑的平衡点-过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社会价值牵涉到广泛的文化价值层面的问题包括理想、幸福、人生等最为基本的价值观与信仰的问题,需要基本大法的规范
## 转变中国传统的法律观:规范公共行为
传统的法律观:
1. 法主要是刑法
2. 法用以惩治罪恶
3. 法主要是限制性规定
人们对于依法规范大众行为缺乏经验
法律规范行善,以法治善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 升华中国人的至善观:强调个人更注重社会
君子与小人的分野使个人修养成了唯素质论的立论基础
社会之善,更多崇尚行侠丈义
中国人的善治观:个体道德良善,即可实现天下为公
对于法律规范的体制向善,**法律向善**,我们还较为陌生
## 2004-2016:依法行善法律体系的建立
2004年,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开始肯定慈善事业
2008年,汶川地震中,社会组织的救灾行动,加深了人民和政府对公共向善的理解
2016年,全国人大正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中国在现代慈善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迈出巨大的步伐
如果说,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经历了几十年的争论,至今仍然存在着较为对立的意见;那么,依法行善的概念经过了政府与社会共同有效的推动,基本达成了广泛的社会共识并通过法律得以固定
## 《慈善法》所规范的中国慈善布局
与1993年12月29日通过的《公司法》开创了市场经济时代一样,2016年3月16日全国人大通过的《慈善法》将开创中国的善经济时代 
伴随着公益金融、社会企业、社会服务业的发展,慈善创业的时代来临中国的慈善开始引领社会转型 
善伦理的法律结构已经确立
## 从替天行道到依法行善:大爱与公共之善伦理的确立
公共伦理的革命
私德到公德的转型
行善需要依法、守法,因为公德的基本特性:社会性、公共性强制性、立足于私德而高于私德

[展开全文]

中国慈善引领社会转型,通过立法来确立公共伦理,它是一种体制向善,法律向善的表现。《慈善法》的实施具有真正的重要的公共伦理建设的意义。

[展开全文]

一、《慈善法》的发展历程,面向社会全面发展,整体向善。建立善的伦理体系,保证社会和谐。发挥发觉社会价值观。只是依靠自觉仅仅不够的。所以要对依法规范,干预慈善,要立法。依法治善,依法行善。

二、社会要行善,政府在哪里?法律到哪里?体制像善。公共行善的理解。中国迈出来了一大步,

 

[展开全文]

《慈善法》→中国社会全面向善的基本需求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