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法》与中国公益伦理转型

默认教学计划
(0人评价)
价格 ¥59.00
教学计划
承诺服务
该课程属于 2021年华东公益慈善班线上课程专题班级 请加入后再学习

# 课程重点
依法行善所确立的公益伦理逻辑
《慈善法》的颁布对公益伦理与公共管理体制的影响
中国公益伦理转型的方向,青年一代的成长,大众公益理念的变化,引发公益潮流的变化等

[展开全文]

# 中国公益伦理转型新方向
## 国家宏观管理:从管理体制到治理体系
更多强调公开透明、责信和社会监督
ps.《慈善法》100多条有28条提到”民政“-重点在于治理
颁布一系列有关慈蓍管理的规范:減税政策的推进
## 善经济的兴起
在慈善事业发展日益迅猛的地方,第三产业在迅猛发展
eg.北京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例已经超过80%
与国家战略的整合:乡村振兴、江河治理与环境保护、精准扶贫大战略、养老护理等全面发展
## 互联网慈善的突飞猛进
国家互联网捐赠平台管理体制的确立
99公益日的广泛参与
腾讯基金会的科学探索奖的建立与发放
以水滴筹为典型的互助与捐赠平台的发展
## 公益金融特别是社会影响力投资的发展
普惠金融
eg.中和农信的小额贷款革命
社会企业发展
养老与儿童等公益金融时间
儿童和青少年的参与
## 慈善事业的三大价值将日益凸显
第一是解决困难人口的急迫需求以稳定社会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
第二是促进社会福利政策以提升社会发展如养老、儿童项目等,是社会提升的促进器
第三是社会道德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承载体,是社会价值的凝聚器。从私德到公德、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转型
更为重要的是:善经济的发展将促成中国经济的深刻转型

[展开全文]

# 《慈善法》对公共治理体系的影响
## 从“小慈善”到“大慈善”
扶贫济困为基础
向教科文卫体与环保等领域的拓展
慈善与公益的一体化
慈善的空间提升
公益与社会的对接
## 从合法财产到慈善财产
我国的传统所有制结构是:
1. 国家财产属于全民所有
2. 公民的个人财产,包括公民的合法收入、房屋、储蓄生活用品、文物、图书资料、林木、牲畜和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以及其他合法财产
3. 劳动群众集体组织的财产属于劳动群众集体所有
4. 社会团体包括宗教团体的财产属于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
《慈善法》第六章标题即为“慈善财产”并对其详细规定
中国的所有制结构中开始依法产生“善财”
《慈善法》第七章慈善服务的定义是:慈善组织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人基于慈善目的,向社会或者其他人提供的志愿无偿服务以及其他非营利服务,包括医疗康复、教育培训等
## 从单一捐赠到启用金融杠杆
慈善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慈善目的,依法将其财产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照委托人意愿以受托人名义进行管理和处分,开展慈善活动的行为
金融杠杆引入,允许进行”重大投资“
## 从自我慈善到政府责任
《慈善法》第九章促进措施从第七十七条到九十一条共15条,逐条对政府的促进措施提出要求
包括服务、免税、优惠政策、购买服务和支持硏究冠名与表彰制度等
## 从封闭到全面开放
注册开放
募捐开放
项目开放
投资开放
活动开放
## 慈善法发展前景
国家在最高层面已经做了规范,接下来将进行逐步发展与完善。即使现在还未被所有人接受,但《慈善法》对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影响将曰益加深

[展开全文]

# 依法行善,一场深刻的社会革新
## 《慈善法》开启我国依法行善原理
依法行善,是中国公共伦理与社会价值的全面转型
2016年《慈善法》的颁布与实施,开启依法去行善元年
## 满足经济发展之后行善需要的基本法律
随着经济的日益发达展人们对慈善热切期盼
财富的洪流导致社会建设跟经济建设之间出现了不协调
现代善知识的缺乏社会领域法律的缺乏使国家面临着较大挑战
《慈善法》的颁布,满足了中国社会全面向善的基本需求
## 善经济与中国的善知识、善伦理的建立
在新的发展阶段,迫切需要善知识的弘扬与善伦理的提升
对于推进市场经济建设刚刚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中国,是一个重大的考验
以经济建设为重点如何弘扬社会价值?这需要找到新的社会逻辑的平衡点-过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社会价值牵涉到广泛的文化价值层面的问题包括理想、幸福、人生等最为基本的价值观与信仰的问题,需要基本大法的规范
## 转变中国传统的法律观:规范公共行为
传统的法律观:
1. 法主要是刑法
2. 法用以惩治罪恶
3. 法主要是限制性规定
人们对于依法规范大众行为缺乏经验
法律规范行善,以法治善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 升华中国人的至善观:强调个人更注重社会
君子与小人的分野使个人修养成了唯素质论的立论基础
社会之善,更多崇尚行侠丈义
中国人的善治观:个体道德良善,即可实现天下为公
对于法律规范的体制向善,**法律向善**,我们还较为陌生
## 2004-2016:依法行善法律体系的建立
2004年,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开始肯定慈善事业
2008年,汶川地震中,社会组织的救灾行动,加深了人民和政府对公共向善的理解
2016年,全国人大正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中国在现代慈善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迈出巨大的步伐
如果说,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经历了几十年的争论,至今仍然存在着较为对立的意见;那么,依法行善的概念经过了政府与社会共同有效的推动,基本达成了广泛的社会共识并通过法律得以固定
## 《慈善法》所规范的中国慈善布局
与1993年12月29日通过的《公司法》开创了市场经济时代一样,2016年3月16日全国人大通过的《慈善法》将开创中国的善经济时代 
伴随着公益金融、社会企业、社会服务业的发展,慈善创业的时代来临中国的慈善开始引领社会转型 
善伦理的法律结构已经确立
## 从替天行道到依法行善:大爱与公共之善伦理的确立
公共伦理的革命
私德到公德的转型
行善需要依法、守法,因为公德的基本特性:社会性、公共性强制性、立足于私德而高于私德

[展开全文]

公共治理体系,把教科文卫,环保等领域都纳入到公益慈善的范围,从小慈善向大慈善过度,包括市政建设等,从合法财产到慈善财产,包括社会团体,宗教团体的财产,都称为慈善财产。那中国的所有制结构中依法产生了“善财”这个概念,那未来的话也会日益增长。慈善与产业结合,大大拓展了边界。

[展开全文]

中国慈善引领社会转型,通过立法来确立公共伦理,它是一种体制向善,法律向善的表现。《慈善法》的实施具有真正的重要的公共伦理建设的意义。

[展开全文]

慈善法实现了国家层面上,公开透明,共计100多条,慈善管理的规范上得到了助推。慈善经济,公共政策和国家战屡紧密联系在一起。互联网慈善中国当之无愧第一。互联慈善突飞猛进。评价指标开看确实绝大多数都相当有爱心。

青少年公益慈善都要有公益服务时间,志愿服务时间。志愿服务的专业多元化,专业化的领导人才辈出。

慈善促进了善经济的发展

[展开全文]

扶贫济困→向教科文卫体育和环保领域

慈善与公益的一体化

慈善的空间提升

公益与社会的对接

 

[展开全文]

一、《慈善法》的发展历程,面向社会全面发展,整体向善。建立善的伦理体系,保证社会和谐。发挥发觉社会价值观。只是依靠自觉仅仅不够的。所以要对依法规范,干预慈善,要立法。依法治善,依法行善。

二、社会要行善,政府在哪里?法律到哪里?体制像善。公共行善的理解。中国迈出来了一大步,

 

[展开全文]

《慈善法》→中国社会全面向善的基本需求

 

[展开全文]

慈善法是公益事业从管理体系,到治理体系的转变;强调治理体系,而不是管理体系;

强调公开透明和社会监督;

善经济发展迅猛:乡村振兴,江河治理,环境保护,养老护理,

互联网慈善在全世界都可以说排第一;腾讯的科学探索奖每年奖励50位年轻科学家;腾讯99公益日。

水滴筹互助捐赠平台;三年筹款235亿,2.3亿人捐款,捐款7.8亿次;

公益金融,社会影响力投资中和农信,养老和儿童领域的公益金融探索,年轻人要有志愿服务时间,培训研究是公益慈善的支持体系;

 

1,解决困难人群的急迫需要,是社会的稳定器;

2,促进社会福利,提升儿童及养老发展,是社会提升的促进器。儿童探索馆,

3,是社会道德建设和发展的基本载体,是社会价值的凝聚器。实现从私德到功德,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转型。

善经济的发展将促成中国经济和中国经济和社会结构的深刻转型。老牛儿童探索馆,

 

[展开全文]

私益---公益;私德----公德;公益和社会结合;小慈善---大慈善;慈善事业---慈善产业;通过慈善信托让世世代代从事公益成为可能;从自我慈善到 政府责任转型;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