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合作
信任,合作
十六:公益机构参与解决社会问题的四步流程
1:发现需求并第一时间介入;
2:通过新闻媒体传播问题引起舆论关注;
3:调研拟定方案并不断修改;
十三:NGO和基金会在沟通方面的障碍:
面临的问题:
1:NGO对基金会资源了解甚少;
2:对于基金会资助的项目不清楚、信息不对称;
3:NGO不敢接触基金会,和基金会缺乏沟通。
如何改善?
1:NGO提高资源意识,尽量多了解基金会或资助方;
2:树立信心、增强互信、合作双赢;
3:认真落实项目,保质保量;
:尽可能多报告项目进展。
十二:如何与基金会合作:
什么样的项目容易引起基金会的兴趣:
1:项目的可持续性、可复制性、推广潜力;
2:项目需要符合基金会的资助领域或战略发展方向,或满足当今的社会热点或运用了创新手段;
3:基金会对合作伙伴机构经验积累、提升团队能力的帮助
十:NGO与企业合作之间存在的问题:
1:共同目标:NGO的目标相对来说更远大,与企业能够达到或是长期愿景有一定距离;
2:合作方式:NGO希望能与企业保持一个长期可持续的合作关系,但是企业缺少公益项目的长期规划,致使合作无法长久;不少NGO也不知道怎么跟企业合作;
3:角度立场:NGO虽然很希望得到企业的资源,不过不少企业找NGO合作是为了“作秀”而做活动。另外,企业的一些做法违背了NGO的理念,NGO拒绝与其合作。
4:信任:NGO的诚信也使人持保留态度,特别是财务方面,而企业希望钱能够花在真正有需要的人身上。NGO
九:从NGO/企业的角度看合作:
NGO与企业双方都有局限性:
金字塔底层市场要求民间社会组织和私营部门达到新的合作程度;
企业CSR、NGO的定位以及两者的匹配程度,决定了结构性合作
八:企业选择NGO的原因:互补
1:NGO相对比较灵活,可以根据企业的一些特点,根据企业关注的领域,很快的、灵活的理解企业的理念,对整个区域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2:NGO相对来说较透明、自律,企业把资金委托给NGO
4:气候组织
定制项目,获得咨询收入
项目筹备阶段让企业参与,增加他们的参与感。
通过项目启动会议、研讨会、培训课程、报告发布会,增进跨企业和跨行业的交流。不断
合作案例②:免费午餐:
媒体人联合记者、媒体人发起,最终推动了政府将此操作模式推广到全国,政府接手。
公民和NGO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可以发现并解决一些政府或企业无法马上解决的事,贡献一些更新的、更有创造力的解决方式,整个社会机构就起到这样的作用,探索新的模式,创造一个新的社会机制,最终有可能变成从国家层面推动社会整体的进步。
能够合作的原因:免费午餐背后隐藏着营养权这项基本权利。大家有一致的目标,坚持与地方
六:公益组织与政府合作案例:
1:富平家政:
邀请地产界名人、经济学家等知识分子加入,扩大宣传与支持;
与地方政府合作,帮农民脱贫,完成政绩,并得到政府补助;
农村妇女通过学习技能,脱贫,有了固定收入,改善家庭经济条件,提高自信心。
四:利益相关方的管理流程:
流程如下:
①:制定管理目标;
②:识别不同利益相关方及分类;
③:针对性选择接触方法;
④:根据可用资源指定执行计划;
三:利益i相关方的管理方案:
如何结合NGO所处的不同发展时期,规划利益相关方的管理方案?
生命周期,转型期有几种操作,一种是从原来单纯的向别人筹集款项来工作,转变为基金会等平台类、支持类机构,从操作者变成资助者;还有一种可能是因为某部分能力变强,可以单独的获得收入(例如培训、项目设计等),到最后单独分离,转型成社会企业;还有可能遇到风险,退回到以前的状态,成了衰落期。
在起步期:出资方和同业合作很重要,提供资金,同行业的人提供经验人才分享之类的。
成长期:媒体和受众比较重要,他们的评价较高的话,可以影响大众,是能否进入规模化复制期的关键。
规模化复制期:媒体、政府,复制期会引起媒体的关注,正面和负面的新闻都可能对机构本身产生大的影响,而项目本身是否与政府现行政策相匹配,也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相符的话,政府可能起到支持推荐的作用,反之则很难做好。
转型期:又是新的起点,出资方和同业合作又重新成为利益相关方的重点
一:中国NGO需要面对什么样的利益相关方?
罗兰贝格提出,有九类主体为社会部门的主要利益相关方,分别是:政府、企业、基金会、网络/媒体、其他NGO/社会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