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公益机构的影响力
一、解构影响力
影响力是一种别人乐于接受的方式,改变他人的思想和行动的能力。
看看身边的都关注什么,喜欢在朋友圈分享什么,抖音里在为什么点赞?
第一时间想到你
第一时间选择你
总是相信你
经常向别人推荐你
即知晓度、美誉度、忠诚度
更多的人知道你
更多的人选择你
更多人:什么叫更多人,更多人在哪里?
知道:怎么样界定知道
选择:参加活动还是捐赠还是成为月捐人
越是机构小,你的赛道就要越精准
通过赛道联想到机构,通过场景记住
赛道如何精准:
赛道不单单是你的领域,是你为什么独特,你和别人有什么不同,别人提到你时能第一时间反应出来的是哪个关键词
先进入场景再记住你
二、新的传播环境特点
媒介是人的延伸,5G带来的是视频业务暴增
最大的变化:一切都要可视化
微信的打开率朋友圈的打开率公众号的打开率在持续变低
今天的叙事逻辑发生了变化
产品本身已经不是最重要的
因为产品的差异化已经不大
市场供货量巨大
今天的差异
五万平方米不是情境,7个足球场是情境
在于情境
什么没变?
意识到传播与宣传的本质去呗
意识到传播时
我做了什么不是最重要的
重要的是了解——我的读者要什么
为什么做传播时受众更重要?
本我和客我
互联网的扁平化让客我放大了
这件事情如何跟普通人挂钩,如何从普通人的角度来理解更重要。
我的内容(我所有对外的表达)可以让我的读者成为什么——这是变化
我是谁变得更重要了,因为我是谁我才去做什么,而不是我做了什么我才是谁——人设
案例:WABC错袜日
三、公益传播的区别
1、付费者和使用者不产生直接关联,他们无法相互反馈。
谁的需求:项目是受益人的需求,但这个需求捐赠人没有,打通他们在需求上的共同点,是公益传播的特点。
谁的满足:既然项目的需求,满足了受益人的需求,不是捐赠人的需求,那么重新去找到捐赠人的需求,去满足,是公益传播的特点。
之前落脚点是同情,现在越来越不好用。
2、需求唤醒不能直接代换
无论是项目还是倡导,需求大部分仍然是受益人的,普通参与者难以找到内核需求,但在其他传播中,最强的传播力一定是把用户的需求充分挖掘并充分扩大。
当需求唤醒不能直接代换时,参与者/捐赠人/读者的需求,如何与受益人的需求找到最大公约数?共情
案例:一个生活在上海的白领,与千里之外受洪灾的人,拥有什么样共同的需求?如何共情
(1)可能突然直接失去了最亲的人
(2)生活完全被颠覆
(3)有一段漂泊的日子,流离失所
案例2:流调中最辛苦的中国人
为什么我们会为之“感动”
做传播的人,需要对这个世界保持多一点好奇心和共情能力,能对这个世界依然有热泪盈眶的时候。
3、目标群体较少被提及。
通常认为人人皆有爱心,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我们的目标群体。但我们可以做一个不那么“精准”的人群画像。比如,愿意参与我们这个倡导活动的人,他至少具备哪三个特点
WABC错袜日:从生活、校园、工作三个场景入手,让更多人了解心智障碍人群,知道如何与他们相处并接纳他们。
四、建构公益传播影响力
更多的人看到你选择你
如何做到更多人?
广度上做到更多:传播渠道更多:地铁,短视频,机场等
深度上做到更准:你所在的领域里,你提供的内容是否有足够专业度
如何做到知道?
最好的传播就是不断的重复
你的特别之处,你为什么与别人不同
所以所有的内容专栏化,维持在一个相对恒定的专栏里,这样鄙人更容易记住你的专栏,你的赛道。
如何做到更多人选择?
首先,要时刻与人的变化一起变化
其次。保持与参与者的情感维系方式
最后,要构建情境,他们才会把你真正记在心里。
什么是情境感?
形容词越少越好
雨很大非常大——两个洞庭湖的水倒在了整个长沙市
打造影响力是一件长期的事情